孙思邈:睡醒后若出现这3种反常现象,说明阳气足,是长寿的征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帝内经》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寥寥数字,道尽了古人对天地自然与人体“阳气”的无上探索。

阳气,乃生命之火。

火旺则生机勃勃,火衰则百病丛生。

然世人皆知养阳,却不知何谓阳足之象。

相传,药王孙思邈晚年曾隐居于秦岭深处,留下了一份“非方之方”,专门揭秘了阳气充盈者,睡醒后必然出现的三种“反常”征兆。

这份揭秘并非记载于《千金方》的残卷,而是藏在一座荒废的药王庙中,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01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青石镇的“古春堂”药铺已经飘出了淡淡的药味。

阿武蹲在药炉前,神情专注地拉着风箱。

火苗“呼”地一下蹿起,映着他那张年轻却布满愁容的脸。

阿武是古春堂的学徒,跟着师父莫老先生学医已有五年。

莫老先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仁医,一手针灸术出神入化。

可就是这样一位医者,近半年来,自己的身体却垮了。

“咳咳……咳……”

内堂传来一阵压抑而无力的咳嗽声。

阿武心里一紧,赶紧收了风箱,端起刚刚煎好的“扶阳散”。

莫老先生半躺在竹椅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毯子,明明是夏末,他却畏寒得厉害。

他的脸色苍白如纸,嘴唇泛着淡淡的青紫色。

“师父,药好了,您趁热喝。”

莫老先生缓缓睁开眼,那双曾经锐利如鹰的眼睛,此刻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灰暗。

“阿武啊,放下吧,不喝了。”

“师父!这怎么行!您这几日脉象沉细,四肢不温,明显是阳气衰微之兆,这扶阳散正是对症的啊。”

莫先生苦笑了一下:“我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

“药石无灵,阳火将熄,再好的方子,也不过是扬汤止沸。”

阿武眼圈一红,倔强地把碗递过去:“师父,您不能泄气!您常说,医者不自医,但也不能自弃啊!”

莫先生没接药碗,反而指了指窗外。

“阿武,你看那株老槐树。”

阿武顺着看去,院子里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枝叶依旧繁茂。

“树大,尚有蛀空之时。”莫先生幽幽地说,“人老了,阳气耗尽,便如油尽灯枯,这是天道。”

阿武不信这个邪。

他白天照常抓药、煎药,照顾师父。

到了晚上,他便一头扎进师父的藏书阁,疯狂地翻阅那些发黄的医书古籍。

从《伤寒论》到《金匮要略》,从“四逆汤”到“参附汤”,凡是能回阳救逆的方子,他都研究了个遍。

可师父的病,却依旧如雪见春阳,一点点在消融。

这天夜里,阿武又一次熬到深夜,一无所获。

他疲惫地趴在桌上,忽然想起镇上老人们常说的一个怪谈。

传说在镇子后面的青峰山上,有一座荒废了几十年的药王庙。

那庙里供奉的孙思邈神像,与别处不同,是“活”的。

说它“活”,不是说它能动,而是说它藏着药王爷真正的“心法”。

老人们说,那庙里没有经文,没有药方,只藏着一个关于“阳气”的终极秘密。

但老人们也说,那地方“不干净”。

凡是想去求秘密的人,要么在山里迷了路,再也出不来。

要么回来后就大病一场,疯疯癫癫地喊着“阳气烧身”。

因此,几十年来,青峰山药王庙成了镇上的禁地。

阿武以前只当这是乡野怪谈,一笑置之。

可现在,看着内堂师父那微弱的呼吸,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里疯长起来。

如果古籍上的方子都没用……

那或许,这世上真有“非方之方”?

阿武咬了咬牙。

他决定去闯一闯那个禁地。

哪怕是怪谈,哪怕是陷阱,只要有一丝希望,他都要为师父带回来。

他没敢告诉师父,只说上山采几味稀有的草药。

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阿武就背上了药篓,带足了干粮和火折子,独自一人踏上了去青峰山的路。

02

青峰山的路,早已被荒草和荆棘淹没。

阿武挥舞着柴刀,艰难地在齐人高的灌木丛中开路。

山里的雾气很重,湿冷黏腻,像是一层薄纱,糊在人的脸上。

四周静得出奇。

没有鸟叫,没有虫鸣,只有他自己“哗啦哗啦”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息。

阿武心里有些发毛。

他虽不信鬼神,但这地方的氛围确实太过压抑。

越往山顶走,雾气越浓。

到最后,能见度不足三尺。

阿武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灰白色的茧里。

他开始迷失方向了。

他明明记得是顺着山脊往上爬,可走了半个时辰,眼前的景象却似乎没什么变化。

都是一样的怪石,一样的枯藤。

“鬼打墙?”

阿武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了镇上老人的警告。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摸出水囊喝了一口。

水是凉的,但入喉之后,却让他打了个激灵。

他闭上眼,仔细回想师父教过的《濒湖脉学》中的口诀,强行让心跳平复。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他默念着。

忽然,一阵若有若无的钟声,穿透了浓雾,飘进了他的耳朵。

“当……”

那声音悠远而沉闷,不像是寺庙的晨钟,倒像是……从地底发出来的。

阿武精神一振。

有声音,就说明有人,或者有建筑。

他循着声音的来源,拨开最后一片荆棘。

一座破败不堪的小庙,豁然出现在他眼前。

这就是药王庙。

庙宇很小,只有一进。

门匾早已腐朽,只隐约能看到一个“药”字。

两扇朱红的木门,一扇倒在地上,另一扇也摇摇欲坠。

阿武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庙里积满了厚厚的灰尘,蛛网遍布。

正中央的神台上,供奉着一尊神像。

那神像约莫半人高,材质似木非木,似石非石,通体呈现一种暗沉的灰褐色。

这就是药王孙思邈。

可这尊神像的面容,却让阿武倒抽一口凉气。

它没有寻常神像的慈悲与祥和。

这尊药王像,双目圆睁,嘴角紧抿,神情严肃到了极点,甚至……带着一丝怒意。

它不像是在普度众生,倒像是在审判世人。

阿武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放下药篓,从怀里掏出三支香,用火折子点燃,插在残破的香炉里。

“药王爷在上,弟子阿武,并非有意惊扰。”

“只因恩师阳气衰微,命在旦夕,遍寻药方无效。”

“听闻庙中藏有药王爷揭秘的阳气之兆,特来求取,望药王爷指点迷津,救我恩师。”

他磕了三个响头。

烟雾缭绕中,那尊神像的眼睛,似乎动了一下。

阿武猛地抬头。

神像还是神像,纹丝不动。

“错觉吗?”

他站起身,开始在庙里仔细搜寻。

他翻遍了神台底下,查看了每一块松动的地砖,甚至爬上了布满灰尘的房梁。

如传说中所言,这里没有一卷医书,没有一张残方。

墙壁上倒是有几幅壁画,但也早已斑驳脱落,看不清画的究竟是采药图,还是炼丹图。

“难道……传说是假的?”

阿武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天色渐晚,山中的雾气不知何时变成了阴冷的雨。

雨水顺着房顶的破洞滴落下来,“滴答”、“滴答”,敲在空旷的大殿里。

阿武又冷又饿,失望的情绪几乎将他淹没。

他靠在冰冷的柱子上,感觉自己的体温也在一点点流逝。

就在他迷迷糊糊,快要睡着的时候。

一阵细微的,仿佛指甲刮过木头的“吱呀”声,从神像后面传了过来。



03

阿武一个激灵,瞬间清醒。

他猛地看向神台。

那尊面带怒容的药王像,依旧立在那里。

但神像的影子,在昏暗的光线下,被摇曳的香火映照得有些扭曲。

“谁?”阿武抓起身边的柴刀,低喝一声。

“吱呀……”

声音又响了一声,这次更清晰了。

是从神像正后方的墙壁传来的。

阿武壮着胆子,举着火折子,绕到了神台后面。

神台后面是一堵光秃秃的墙,积满了灰。

“不……不对。”

阿武凑近了看。

在神像底座的遮掩下,墙角有一个极其隐蔽的暗门,或者说,是一个狗洞。

声音就是从那里传来的。

阿武咽了口唾沫,蹲下身,将火折子凑了过去。

“呼——”

洞里忽然吹出一股阴风,差点把火折子吹灭。

紧接着,一张满是皱纹和污垢的脸,猛地从洞里探了出来,和阿武的脸只差不到三寸。

“啊!”

阿武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柴刀都脱手了。

那是一个人。

一个老得几乎看不出年纪的老人,头发像一团乱麻,胡子打着结,身上穿着破烂不堪的麻衣。

他从那个狭小的洞里爬了出来,动作却异常敏捷。

“你是谁?!”阿武惊魂未定。

老人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答非所问:“今年的香火,味道不对。”

他伸出枯瘦的手指,捻了捻香炉里的灰,放在鼻子下闻了闻。

“浮躁。”

“香是好香,点香的人,心不静。”

阿武这才反应过来,这老人,恐怕就是传说中那个守庙的“疯子”。

他赶紧爬起来,拱手道:“老丈,晚辈阿武,是古春堂的学徒,无意冒犯。”

老人转过头,一双浑浊的眼睛上下打量着他。

“古春堂?莫怀仁那个老小子的徒弟?”

阿武一惊:“您……您认识我师父?”

“哼,何止认识。”老人冷笑一声,“二十年前,他也来过这里。”

“他也来求那三桩反常?”阿武急切地问。

“是啊。”老人走到那尊药王像面前,用袖子擦了擦神像的脸,“他来求,我没给。”

“为什么?!”

“因为他心术不正。”老人头也不回地说,“他想的不是救人,是想当神医。”

“我师父不是那样的人!”阿武急着辩解。

“人老了,心就变了。他年轻时那点阳气,早就被名利场的虚火给耗干了。”

老人的话像刀子一样扎在阿武心上。

“那……那您是……?”

“我?”老人笑了,露出几颗黄牙,“我是这庙里的香灰。”

他指了指自己:“我叫陈伯,负责给药王爷打扫。”

阿武知道这人绝不简单。

他“扑通”一声跪下了。

“陈伯!求您了!我师父阳气衰微,已经药石无医了!求您把药王爷留下的秘密告诉我吧!”

陈伯转过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他。

“你师父的病,是他自己耗出来的。你来求,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救他!”

“救他,然后呢?继承古春堂,你也当神医?”

“我不想当神医!”阿武红着眼吼道,“我只想他活着!他是我师父!是救了我全家命的恩人!”

陈伯脸上的讥讽慢慢收敛了。

他沉默地看了阿武很久。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雷声轰鸣。

陈伯忽然开口:“你可知,为何这庙里的药王爷,是怒目金刚相?”

阿武摇头。

“因为药王爷晚年悟道,他恼的,是世人只知求药,不知养阳。”

“他恼的,是世人颠倒黑白,把真正的阳足之兆,当成了病来治!”

阿武心头巨震。

“把阳足之兆当成病?”

“是啊。”陈伯走到门口,看着外面的倾盆大雨,“世人愚钝,只识得病的模样,却不识得生的模样。”

“你师父,就是被那些庸医开的滋阴方子,给败光了最后一点阳火。”

阿武如遭雷击。

他想起师父近半年来,镇上其他几个大夫轮流会诊,开的方子大多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汤”之类的。

都说是“阴虚火旺”,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难道……都错了?

“陈伯!”阿武冲到他面前,“求您指点!我师父的阳气,到底该如何救?”

陈伯指了指大殿:“你今晚就在这待着。”

“待着?”

“对。”陈伯的眼神变得高深莫测,“药王爷的秘密,不在墙上,不在地下,在睡醒二字。”

“今晚,你哪也别去,就在这睡。”

“睡醒了,你若能看明白,我便告诉你。”

“若看不明白,天亮了,你就滚下山去。”

04

这一夜,阿武根本无法入睡。

外面的风雨如同鬼哭狼嚎,破庙里四处漏风。

陈伯却毫不在意,他不知从哪里拖出一堆干草,铺在神台角落,倒头就睡。

不到片刻,竟响起了轻微的鼾声。

阿武抱着膝盖,缩在另一根柱子旁,又冷又怕。

他不敢看那尊怒目神像,总觉得那双眼睛在黑暗中盯着自己。

他也防备着那个神秘的陈伯,生怕他有什么诡异的举动。

可陈伯睡得很沉。

阿武的注意力,渐渐从恐惧转向了好奇。

这陈伯,看上去年纪比师父还大,穿着如此单薄,睡在这阴冷潮湿的破庙里。

按理说,这种环境,最是耗损阳气。

他应该和师父一样,畏寒、蜷缩、咳嗽不止才对。

可阿武仔细听,陈伯的呼吸悠长而平稳,没有丝毫寒战的迹象。

阿武又冷又困,下半夜实在熬不住,也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嘎——”

一声乌鸦的嘶哑叫声,划破了清晨。

阿武猛地惊醒。

天亮了。

雨停了,清晨的阳光透过破洞照进来,驱散了庙里大半的阴森。

阿武第一反应是浑身酸痛,脖子僵硬。

他感觉手脚冰凉,脑袋也昏昏沉沉的。

“醒了?”

一个声音传来。

阿武抬头,只见陈伯已经站在大殿中央,正在做一种奇怪的伸展动作。

他的动作很慢,但筋骨间却发出“噼啪”的轻微爆响。

阿武惊讶地发现,陈伯的脸色,非但没有一夜风寒的苍白,反而透着一种健康的红润。

他的眼睛清澈明亮,毫无睡醒后的混沌。

“你……”阿武刚开口,就打了个大喷嚏,“阿嚏!”

陈伯停下动作,看了他一眼:“一晚而已,寒气就入体了。”

阿武窘迫地站起来,活动着僵硬的四肢:“老丈,我昨晚睡着了……我什么也没看到。”

“你看到了。”陈伯淡淡地说。

“我看到了?”阿武茫然。

“你看到了你自己,也看到了我。”

陈伯走到他面前:“你告诉我,你现在醒来,是什么感觉?”

阿武想了想:“头重脚轻,手脚发麻,而且……很累,比没睡还累。”

“对。”陈伯点头,“这叫阳气不升。”

“人睡了一夜,阳气本应在清晨升腾而起,布散周身。可你寒湿入体,阳气被遏制,升不上来,自然周身困倦。”

陈伯又问:“那你师父呢?他睡醒时,是什么光景?”

阿武立刻想到了。

“我师父……他每天醒来,都要在床上缓很久。”

“他总说头晕,眼花,而且手脚总是冰凉的,怎么捂都捂不热。”

“对。”陈伯再次点头,“那是阳气虚脱,连升腾的力气都没有了。”

阿武似乎抓住了什么:“陈伯,您的意思是……阳气足的人,睡醒后的状态,和我们是反过来的?”

“孺子可教。”

陈伯笑了笑:“世人都以为,睡醒后,迷糊一会儿,打个哈欠,是人之常态。”

“殊不知,这常态,本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真正的阳气充盈,精力旺盛之人,他们睡醒后的状态,在你们看来,恰恰是反常的。”

阿武的心跳开始加速。

他终于明白药王庙这句“睡醒”的禅机了。

秘密不在于方子,而在于观察。

观察那些“反常”的,却真正健康的体征!

“陈伯!”阿武激动地抓住他的手臂,“我师父的阳气,就是被那些滋阴的药给败光的,对不对?”

“阴阳互根。阳气本就衰微,你再用大寒之药去浇,火苗自然就灭了。”

陈伯摇摇头:“莫怀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那……那还有救吗?”

“有。”

“只要他的阳火还有一丝根苗,就能让它重新烧起来。”

“关键,就是要知道,阳气开始复苏时,身体会出现哪三种反常。”

“如果出现了这三种征兆,庸医会以为是病情加重,会用更猛的寒凉之药去压制。”

“那,就是神仙也难救了。”

阿武明白了。

这三种“反常”,既是阳气足的征兆,也是回阳救逆时,判断是否用对药的关键指征!

这才是孙思邈留下的,比《千金方》更宝贵的“心法”!



05

阿武“扑通”一声,再次跪在了陈伯面前。

这一次,他不是哀求,而是带着对医道至理的虔诚。

“陈伯!请您传我药王爷真意!”

“阿武愿立誓,此生绝不用此法图谋名利,只为救治如我师父一般,被庸医误治的阳虚之人!”

陈伯看着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

他似乎在透过阿武,看到了二十年前,同样跪在这里的莫怀仁。

外面的风声停了。

阳光照在药王神像那张愤怒的脸上,竟有了一丝柔和。

陈伯缓缓蹲下身子,扶住阿武的肩膀。

“痴儿,起来吧。”

“你师父的病,不在药石,在阳火。而这火,最怕的就是被错认。”

阿武站起身,紧张地等待着。

“你可知……这三种现象,为何被称之为反常?”

阿武茫然摇头。

“因为这三种现象,在寻常医者看来,皆为病兆。”

陈伯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字字千钧。

“阳气越足,精力越旺,这病兆,反倒越明显。”

阿武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感觉自己正在接近一个被隐藏了千百年的巨大秘密。

“那……那究竟是哪三种?”

陈伯盯着他的眼睛,那双浑浊的眼眸深处,仿佛藏着古老的智慧。

他一字一顿地说道:“你听好了。”

“这长寿的第一种反常,就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