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一诺(左)与韩其茂老人交流。
在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泛黄的卷宗里,静静地躺着一页《黑铁山起义歌》的手抄稿。纸张脆薄泛黄,墨迹也已黯淡,但句句高亢的歌词,如一团不肯熄灭的火焰,灼烧着后来者的眼睛。我们不禁想象,在1937年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是怎样一双年轻的手,抄下了这滚烫的誓言?又是怎样一群热血儿女,将它唱成了冲锋的号角?今天,这歌声穿越了八十余年的烽烟,将我们引向其中一位普通的歌唱者——韩其茂的抗战人生。
![]()
韩其茂其人其事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9月3日,在我的家乡,山东省滨州邹平市,有一位老人收到了来自党组织的祝福。这枚勋章就属于他——韩其茂爷爷,一名英勇的抗日战士。为了更真实、更深入地了解抗战老兵的故事,我们有幸与韩爷爷的家人取得联系,并把采访时间定在了一个特殊的日子——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韩爷爷的九十九岁寿辰。
考虑到采访效率以及采访当天韩爷爷的体力问题,在采访之前,我们进行了大量资料查阅工作。我们了解到,韩爷爷年轻时的家乡邹平好生乔家村处于日伪统治区内,离胶济铁路线上的经济重镇周村仅十余里,附近群众饱受日本侵略者和伪军的侵扰,苦不堪言,生活艰难。在贫穷饥饿的年代,“八路军保护老百姓”的印象给了韩其茂爷爷生活的希望,点燃了他入伍的热情。凭着一腔热血,十九岁的他与同村青年张道友瞒着家人投奔驻扎于蓦涧村的长山二区区中队参军。在几场战斗中,他战斗勇敢,表现积极,被推荐入党。1945年11月,韩爷爷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尽管年事已高,韩爷爷仍然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在采访中,他回忆了作战中的一些细节。当时,韩其茂爷爷是七师三团一营的营部通讯员,在一天的晨操后,我军遭敌袭击,部队即刻投入战斗。跟在教导员身后的韩其茂被炮弹碎片击中腹部二次负伤,当时他一声不吭,忍痛坚持到了三连阵地,才叫卫生员给他救治。说起陈年往事,韩爷爷激动的心情依旧难以抑制。
当我们问到“您为什么愿意入党”时,韩爷爷陷入短暂的沉默。“入党啊…1945年,11月。入党…冲锋,冲锋,冲锋在前。起模范带头作用。”“冲锋”二字,韩爷爷重复了很多遍。
话是支离破碎的,拼凑起来却是一颗完整的忠诚的心。老一辈的火线入党,是为了光荣的使命,为了到最前线参加战斗。老一辈的不惜牺牲一切,是为了给千里之外的家人、给未曾谋面的后代谋和平、谋幸福。
人早已老去,但这种纯洁无畏的精神却未被岁月侵蚀分毫,永远留在了老兵的骨子里。我们第一次在课本、电视之外,真实地触摸到了英雄主义,在老人近乎本能的回答中,看到了八十年前那群纯真坚定的人的身影。
![]()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为人民带来希望
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注脚;一支队伍的历程,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当我们为韩其茂爷爷的个人事迹所感动时,更应知晓,他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战斗。1945年他加入的长山二区区中队,隶属于广为知晓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这支部队作为山东三大起义之一——黑铁山起义的发起部队,揭开了邹长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给当时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位于今天邹平市境内的长山中学收到国民党政府南迁的指令,但时任长山中学校长的马耀南坚决抵制,决心组织学生共赴国难。长山中学被设为中共起义点,先后有共产党员姚仲明、廖容标和原在鲁北工作的共产党员赵明新等革命战士化装教员,深入其中,积蓄力量进行武装起义。
1937年12月24日,日军飞机突然轰炸邹平、长山县城。正逢长山大集,人群慌乱,群情激愤,起义时机已经成熟。姚仲明、廖容标立即召集党小组会议,决定立即行动。26日晚,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带领长山中学的60多名革命师生,奔赴长山九区卫固,在黑铁山上毅然发动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当时,马耀南先生担任临时行动委员会主任兼参谋长一职。经过夜袭长山城、小清河伏击战,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声威大震,许多抗日志士都加入了第五军,揭开了邹长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1938年6月,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从此,这支正义之师在党的领导下,在邹平及其周边地区屡创战绩,扩大了八路军的影响。韩其茂爷爷就是在抗日救国军第五军英雄事迹的熏陶下,光荣入伍入党,为祖国和平繁荣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徐一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