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社会报)
![]()
![]()
在四川泸州,“市社会福利院”是块响当当的牌子。该院是全省唯一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殊荣的养老服务机构,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院”“幸福院”。这里生活着300多名老人,很多是需要特殊照护的失能半失能人员。如何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舒心、幸福、有尊严,是副院长刘世英心中最要紧的事。
老人眼中的“亲闺女”
在刘世英看来,“真心去爱”是用心照护的前提。想要服务好老人,除了医学上的治疗、生活上的照护,更要有情感上的付出,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于是,她常常找老人谈心,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需求,让每一位老人和家属都感受到福利院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
温婆婆被送到福利院时,身上有多处压疮,刘世英为老人制订了精细的照护计划,翻身、拍背、擦澡、换药,想尽办法哄老人吃饭、给老人喂药。可老人还是郁郁寡欢,经过耐心沟通,温婆婆对刘世英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原来,她想和二十多年没见面的哥哥见一面,但失去了联系。刘世英把这事记在心上,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到社区走访,终于联系上了温婆婆的哥哥,让久别多年的兄妹通上了电话。
“用孝心兑现责任心”是刘世英的工作心得。在她眼中,必须把老人当“亲爹娘”,而在老人们心中,她已经成为最贴心的“亲闺女”。
打通堵点的“解题者”
“做好工作,不仅要用心用情服务老人,还需要过硬的技术规范。”刘世英说。
福利院对自理老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实行了分区管理。针对不同区域的老人,生活照护和护理服务的方法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要让护理员在日复一日的养老护理工作中保持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保证护理员在轮岗至新区域时快速进入角色,形成一套科学的服务标准和规范的服务流程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她开始推动护理服务标准化建设。
2023年,刘世英作为护理模块负责人,牵头泸州市社会福利院标准化建设各类护理服务标准的编写工作,创立了39项服务提供和服务保障标准,有效提升了全院服务的规范性和综合效能。在全院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她牵头制定的《泸州市社会福利院特困人员机构供养服务规范》升级成为泸州市地方标准,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工作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要做好养老服务,医和养是不能分家的,刘世英为院内探索医养结合服务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2018年泸州市社会福利院与泸州市中医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在福利院内开设老年病科,让老人足不出院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近年来,医养结合探索成果成为区域性的示范标杆,泸州市社会福利院和泸州市中医医院被评为四川首批医养融合服务示范单位。
人才队伍的“育林人”
养老行业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支撑。2013年,刘世英提出创建“教学型养老机构”的想法,在院内建立了“人人学医疗、个个懂护理”福利院大讲堂。2019年,泸州市社会福利院以刘世英作为领办人,成立了刘世英(养老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
为了让护理员们更好适应岗位,工作室将“行业导入”作为养老护理的第一课,通过讲授职业道德、思想教育、法律法规、爱心教育、团队精神等内容,引导护理员发自内心地建立“热爱养老、尊敬老人”的行业认同感,把“换位思考”刻进心里。
“‘师带徒、双师教学’是工作室一张独特的名片。”刘世英介绍,每一位新入职的护理员,都由一名养老护士和一名护理员两位“师傅”共同教学,手把手传授照顾老人的技巧。许多学员结业返回岗位后,遇到难题还会向“师傅”请教,形成长期指导与交流。
近年来,工作室累计为全市各类机构培训养老护理员5700人次,有效助力泸州市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今年4月,泸州市社会福利院被四川省民政厅确定为“四川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依托刘世英(养老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师资力量,承接省、市中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公益班的培训工作。“希望借这个机会和平台,将我们总结积累的服务理念和技能传递给更多养老机构和工作者,让更多老人受益。”刘世英满怀期待。(本报记者 赵艺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