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基地1.6T光模块月产能突破20万只,泰国工厂还能再扩10万只,明年订单来了完全接得住!”2025年10月底的投资者沟通会上,华工科技光模块业务负责人的一句话,给行业投下了颗“重磅炸弹”。
要知道,2024年四季度华工1.6T模块月产能还只有5万只,短短一年就翻了4倍。在1.6T光模块成为AI算力“刚需”的节点,这场大规模扩产绝非偶然——背后是技术突破的底气、客户订单的支撑,更是对1.6T市场爆发的精准预判。
很多人疑惑:全球1.6T市场刚起步,华工为啥急着扩产?20万只的月产能真能消化吗?这波扩产又藏着多少行业新逻辑?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华工的1.6T扩产潮,到底是“盲目跟风”还是“谋定后动”?
看懂时机:1.6T扩产,踩准了行业“爆发前夜”
华工科技敢砸钱扩产1.6T,核心是算准了“需求要来了,产能得先备着”。从行业节奏看,这波扩产刚好卡在1.6T光模块从“样品测试”到“批量出货”的关键节点,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
1.6T的“风口”真的来了?数据说了算
2025年之前,1.6T光模块还停留在“实验室里的技术”,但今年以来,需求端已经发出明确的“爆发信号”:
GPU倒逼升级:英伟达GB300 AI服务器四季度开始试产,单台服务器需要搭配8-12只1.6T光模块,明年出货量预计达4500万台,仅这一项就将拉动超3亿只1.6T需求。
云厂商备货加速:Meta、谷歌等海外OTT客户已经启动1.6T采购招标,华工科技、中际旭创等头部厂商都接到了送样通知,其中华工的1.6T ACC/AEC模块已在美国知名OTT客户处进入测试尾声,随时可能迎来小批量订单。
市场规模跳涨: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1.6T光模块出货量约300万只,但2026年将直接突破2000万只,一年翻6倍,供需缺口可能达30%-40%。换句话说,现在建产能,刚好能接住明年的爆发式需求。
行业里有个共识:光模块产能爬坡至少需要6-12个月,等订单来了再扩产,早就错过最佳窗口期。华工现在把产能拉到20万只/月,就是为了明年市场爆发时“别人还在爬坡,自己已经能现货交付”。
不扩产不行?头部玩家都在“抢产能”
华工的扩产,也是被行业竞争“逼”出来的。1.6T赛道上,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对手早就动了:
中际旭创泰国工厂1.6T月产能已达50万只,2024年底就启动小批量出货,今年预计出货300万只,占全球市场一半以上;
新易盛越南工厂正在扩建,目标1.6T月产能25万只,还靠着LPO技术拿到了英伟达的优先供货权。
要是华工不跟进扩产,很可能在明年的订单争夺中“输在产能上”。有行业人士透露,某海外云厂商原本计划给华工10万只1.6T订单,但因为华工当时产能不足,最终只敢先下3万只。这波扩产,本质是“补产能短板”,避免错失订单。
再看底气:20万只产能,靠什么撑起来?
扩产不是简单的“建厂房、添设备”,得有技术、有客户、有供应链支撑。华工能把1.6T产能做到20万只/月,核心是解决了“造得出来、卖得出去、成本可控”三大问题。
技术硬:自研硅光芯片,打破“卡脖子”
光模块的产能瓶颈,首先在技术。1.6T模块对芯片要求极高,早年依赖进口芯片的厂商,就算想扩产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华工靠自研突破了这个卡点:
核心芯片自己造:华工推出了单波200G的自研硅光芯片,通过8通道并行传输实现1.6T速率,核心芯片自供率提升至70%,不用再看海外厂商脸色。对比之下,有些同行还在采购第三方硅光芯片,不仅成本高30%,供货还不稳定。
功耗优势明显:用硅光集成+Chiplet架构,把1.6T模块功耗压到10W以内,比传统方案低40%。在欧洲光纤通信展上,华工的1.6T单模光纤模块传输距离达500米,功耗仅21W,比同类产品还低1.2W,这在电费高企的数据中心里很有吸引力。
![]()
技术路线全覆盖:不仅做传统DSP方案,还布局了LPO(线性直驱)、LRO(线性接收)等主流路线,其中1.6T LPO模块省去了昂贵的DSP芯片,成本能再降15%,刚好契合海外客户“降本增效”的需求。
技术,产能爬坡才快。华工1.6T模块的良率已经稳定在92%以上,接近800G模块的成熟水平,这意味着每生产100只模块,只有8只需要返修,能稳稳支撑大规模量产。
客户稳:国内外订单“双轮驱动”
产能再大,卖不出去也是白搭。华工敢扩产,关键是手里的“订单线索”足够多,20万只产能有明确的消化方向:
海外OTT突破:美国、中国的知名OTT客户都已经收到华工的1.6T样品,其中北美某客户的测试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明年一季度启动小批量采购,首批订单可能达50万只。泰国工厂的10万只月产能就是专门为海外订单准备的,能规避27%的美国关税,成本优势更明显 。
国内智算补位:字节跳动、阿里云等国内客户的1.6T测试也在推进,国内明年数通光模块需求预计2000万只,其中1.6T占比虽不足10%,但增速很快,华工的武汉基地刚好承接国内订单。
800G产能腾挪:随着800G模块产能向泰国工厂转移,武汉基地原本的800G产线能快速改造为1.6T产线,这也是华工能快速把1.6T产能从5万只扩到20万只的关键——不用新建厂房,直接“旧线改造”,既省成本又快时效。
供应链牢:从芯片到封装“全链条可控”
光模块扩产最怕“卡供应链”,尤其是1.6T依赖的EML芯片、硅光片等核心元器件,2025年全球产能都很紧张 。但华工靠“垂直整合”化解了风险:
自己造硅光芯片,不用抢第三方产能;
与国内激光器厂商合作量产量子点激光器,高温稳定性更强,适配数据中心场景;
武汉光电子产业园实现“芯片封装-模块集成”全流程生产,共用检测设备,供应链响应速度比同行快30%。
有供应链兜底,华工的扩产才不是“空中楼阁”。就算明年核心元器件供应紧张,也能靠自供和长期协议保障产能释放。
扩产的“野心”:不止是追量,更是抢“行业地位”
20万只/月的产能,看似是“量的突破”,实则是华工科技在1.6T赛道上“抢地位”的关键一步。通过扩产,华工不仅想当“参与者”,更想当“规则制定者”。
第一步:从“跟跑”到“并跑”,缩小与龙头差距
此前,在1.6T赛道上,华工一直落后于中际旭创——中际2024年底就小批量出货,华工2025年初才完成英伟达认证。但这波扩产让华工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产能规模追上来了:中际1.6T月产能50万只,华工20万只,虽然还有差距,但已经远超其他二线厂商;
出货节奏踩得准:中际的产能更多服务于早期订单,华工的产能释放刚好对接明年的大规模需求,有望实现“后发先至”;
成本优势凸显:自研芯片+国内产能,华工1.6T模块成本比中际低10%,在价格敏感的国内市场更有竞争力。
高盛分析师已经上调了华工的评级,认为其1.6T业务有望在2026年跻身全球前三,市占率突破15%。
第二步:绑定“算力巨头”,打入核心供应链
对光模块厂商来说,绑定英伟达、Meta等算力巨头,比短期赚多少钱更重要。华工的扩产,本质是向巨头释放“产能有保障”的信号,争取成为核心供应商:
为英伟达备货:华工1.6T模块已通过英伟达认证,20万只产能中预留了5万只专门适配GB300服务器,一旦英伟达启动批量采购,能立刻供货;
服务Meta生态:Meta牵头推动1.6T技术落地,华工针对性开发了LPO方案的1.6T模块,刚好契合Meta的低成本需求,目前正在参与其2026年采购招标;
布局“未来需求”:除了1.6T,华工还推出了3.2T CPO超算光引擎,提前为英伟达下一代服务器做技术储备,扩产的产能未来还能快速切换到3.2T生产。
这种“产能+技术”的双重绑定,能帮华工从“临时供应商”变成“长期合作伙伴”,这才是扩产最核心的价值。
第三步:摊薄成本,掌握“定价话语权”
光模块行业有个规律:产能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华工扩产到20万只/月,能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
原材料采购:硅光芯片、激光器等核心部件年采购量超10亿元,能拿到比小厂商低15%的采购价;
生产效率:量产线的人均产出比试产线高2倍,人工成本下降40%;
研发分摊:把1.6T的研发成本分摊到更多产品上,单只模块的研发成本从500元降到150元。
成本降下来了,华工在定价上就更灵活:既能跟中际拼价格抢订单,也能保持更高的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华工光模块业务毛利率达28%,随着1.6T产能释放,预计能提升到35%以上,接近行业龙头水平。
风险藏在哪?20万只产能的“暗礁”不能忽视
当然,扩产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20万只的月产能背后,也藏着“需求不及预期”“价格战”等多重风险,华工能不能扛过去,还得看这几道坎。
坎一:需求“伪爆发”,产能变库存?
行业里一直有“伪需求”的担忧:云厂商为保障供应链安全,可能会超额下单,比如实际需要400万只,却向4家供应商各下150万只订单,导致表观需求虚高 。要是明年实际需求只有预期的一半,华工20万只/月的产能就会变成“库存包袱”。
更关键的是电力瓶颈:美国电力装机接近饱和,每1000瓦电力扩容成本达4000美元,单个GPU配套电力设施就要1.2万美元,可能会制约云厂商的实际采购规模 。电力跟不上,1.6T的需求自然会打折扣。
对此,华工的应对是“国内外分流”:20万只产能中,10万只供海外,10万只供国内,国内智算中心需求相对稳定,能对冲海外市场的波动。
坎二:同行“内卷”,价格战压垮利润?
随着华工、新易盛等厂商的产能释放,1.6T市场很快会陷入价格战。参考800G模块的轨迹:2024年价格降了30%,不少中小厂商毛利率跌破20%。
中际旭创已经放话,凭借95%的良率优势,其1.6T模块成本比竞争对手低30%,有打价格战的底气。华工虽然有自研芯片的成本优势,但和中际比还有差距,一旦价格战打响,利润空间可能被压缩。
华工的破局思路是“差异化竞争”:重点推1.6T LPO模块,比传统DSP方案成本低15%、功耗低40%,避开和中际在传统方案上的直接对抗,专攻对成本敏感的客户。
坎三:技术迭代快,1.6T刚量产就过时?
光模块行业的“技术迭代焦虑”永远存在。华工刚把1.6T产能扩起来,3.2T、6.4T模块已经进入研发阶段,中际旭创甚至推出了3.2T CPO光引擎。要是3.2T提前爆发,1.6T产能就可能面临“刚投产就落后”的风险。
不过从目前进度看,3.2T还面临硅光芯片调制速率的瓶颈,单通道400G技术仍在实验室阶段,2026年很难大规模商用 。华工也早有准备,在扩产1.6T的同时,已经和台积电合作开发3nm硅光工艺,3.2T模块也在送样测试,确保技术迭代不掉队。
行业启示:科技企业扩产,该学华工的“算准再动”
华工科技的1.6T扩产,给科技企业提了三个很实在的经验:扩产不是“赌大小”,而是“算清楚再下手”。
第一:扩产要“踩准节奏”,别和行业周期反着来
华工的扩产刚好卡在1.6T从“测试”到“量产”的节点,既不早也不晚。太早了,设备闲置、研发成本高;太晚了,订单被抢、错失风口。对科技企业来说,扩产前一定要算准“需求什么时候来、自己的技术什么时候成熟、对手的产能进度如何”,三个时间点对齐了再动手。
第二:产能要“绑定客户”,别建“无订单的产能”
华工敢扩产20万只,核心是有海外OTT客户的测试打底,知道“订单大概率会来”。要是没有明确的客户需求,盲目建产能就是“自寻死路”。企业扩产前最好先拿到客户的“意向订单”或“测试通过证明”,让产能有明确的消化方向。
第三:风险要“提前对冲”,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华工的扩产不是“孤注一掷”:既有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又有传统方案和LPO方案两条路线,还有1.6T和3.2T两代产品的技术储备。这种“多维度对冲”能大大降低风险。科技企业扩产时,一定要想好“如果需求没了怎么办?如果对手降价了怎么办?如果技术迭代了怎么办?”,提前备好应对方案。
结语:扩产是表象,核心是“算力赛道的卡位战”
华工科技20万只/月的1.6T扩产,表面看是“产能扩张”,本质是对AI算力赛道的“战略卡位”。在1.6T成为算力传输“刚需”的关键期,产能就是“入场券”——有产能,才能接住订单;有订单,才能分摊研发成本;有成本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从行业格局看,这波扩产将加速1.6T市场的“马太效应”:头部厂商靠产能和技术优势抢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小厂商要么被淘汰,要么只能做低端市场。华工通过这波扩产,有望从“全球光模块第八”跃升至前五,真正跻身第一梯队。
当然,扩产只是第一步,后续还要扛住价格战、跟上技术迭代、稳住供应链。但至少从目前看,华工已经用“算准节奏、绑定客户、技术兜底”的操作,把1.6T扩产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未来,随着AI算力的持续爆发,1.6T光模块的需求只会越来越旺。华工这20万只/月的产能,很可能成为它在算力赛道上“超车”的关键筹码。而那些还在犹豫的厂商,或许等反应过来时,市场早已被瓜分殆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