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兴县康宁镇华能煤业有限公司 在 ‘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 实施期间,被曝光存在煤矸石违规填埋问题,直接威胁黄河支流生态安全,暴露出企业主体责任缺失与地方监管漏洞。
近日,山西吕梁市兴县曝出严重生态违规事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手,在黄河岸边黄土沟渠违规填埋煤矸石,公然违背当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生态工程愿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这种违规处置模式并非个例。早在2021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就曾曝光兴县斜沟煤矿将两千多万吨煤矸石“一埋了之”,非法建成的排矸场面积是环评批复的3倍以上,且为规避监管将其伪装成“填沟造地工程” 。2023年,环保志愿者在当地煤矿调查污染问题时甚至遭到殴打,进一步印证了污染企业对监督的抗拒姿态。此次中煤系企业涉嫌的违规排矸行为,似乎是当地污染顽疾的又一次复发。
国企民企联手,违规填埋触目惊心
据调查,中煤建设集团第七工程处(国有企业)通过招投标,中标兴县境内中煤关家崖、中煤峁底、中煤车家庄三家央企煤矿的煤炭洗选业务。但该工程处未依法寻找合规处置场地,而是将业务转包(或采取合伙形式)给和盛实业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双方直接利用黄河岸边的黄土沟渠,大规模填埋煤矸石。
从现场航拍画面可见,黄河岸边的黄土沟壑被开挖出大片作业区,黑色煤矸石堆积成山,运输车辆往来频繁,原本的黄土地貌被严重破坏。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洗选的固体废弃物,含有重金属、酸性物质等污染物,若未经规范处理直接填埋,极易随雨水渗透污染土壤、地下水,最终威胁黄河水质。
违背生态工程,国企责任何在
“一泓清水入黄河”是山西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程之一,旨在通过系统治理让黄河山西段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向好。但兴县此次曝光的违规行为,让这一愿景遭遇严峻挑战。
中煤建设集团第七工程处作为国企,三家涉事煤矿身为央企,本应是生态保护的示范者,却与民营企业“合作”突破生态红线,暴露出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生态责任的严重漠视,也反映出当地生态监管环节的疏漏。
公众呼吁严查,守护黄河生态
事件曝光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公众纷纷呼吁当地有关部门迅速介入,严查涉事企业的违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加强黄河沿岸生态环境的常态化监管,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真正落地见效,守护好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
目前,当地相关部门已针对此事展开调查,后续进展如此不堪,持续填埋。
10月19日,本公众号一篇题为《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 ”工程下的兴县乱象:煤矸石违规填埋黄河岸沟梁》的报道,将吕梁兴县境内国企与民企合伙污染黄河支流的问题推向公众视野。然而时隔仅4天,这篇基于事实的舆论监督稿便遭投诉删除,留下的却是当地群众对煤矸石污染的持续控诉与对监管缺位的强烈质疑。
![]()
国企层层转包,污染链条“闭环运作”,地处黄河岸边的兴县,其境内的蔚汾河 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是当地生态保护的核心防线,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在吕梁段的关键节点 。但在这样的生态红线区域内,一条由国企主导、民企执行的污染链条已悄然运转多时。
据报道披露,2025年8月,中煤集团 旗下关家崖、峁底、车家庄三家国企煤矿的洗选煤业务,通过招标发包给同为中煤系的中煤建设集团第七工程处。这本应是国企规范处置工业固废的示范环节,却上演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操作——该工程处未另寻合规场地,而是直接将业务转包(或合伙)给当地一家民营企业“和盛实业有限公司”。
![]()
位于兴县蔚汾镇鸦儿窝村的“和盛实业公司”,早已因洗煤违规排矸石的污染问题在当地臭名昭著。其选址于“只进无出”的闭环沟渠口,数年来一直将洗选煤产生的煤矸石,源源不断地倾倒在后山租赁的村民林地沟渠内,涉嫌毁林填埋等多项违规行为。中煤七处与和盛实业合作后,不仅未整改这一乱象,反而延续了夜间用大卡车批量运输煤矸石进行违规填埋的模式,让国企的生态责任沦为空谈。
![]()
舆论监督失灵:官方沉默与“央媒记者”越位
报道发出后,本应触发环保监管部门的快速响应。毕竟在山西,煤矸石违规处置并非小事——山西某市生态环境局曾因企业未经验收即投入煤矸石填埋场使用,依法作出28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但兴县当地政府却选择了沉默,未对群众关切的污染问题作出任何回应,更无整改动作公示。
与官方沉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名自称“中宏网 ”记者贺永的人员主动联系上发稿人,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直接给发稿人电话,以“媒体同行”身份宣称“全权代表洗煤厂处理此事”。作为国家发改委主管的央媒工作人员,其跨界介入污染问题的“处理”行为令人费解——媒体的核心职责是监督而非代企业“处理”舆论,更无权限替代环保部门落实整改措施。究竟“中宏网”媒体记者贺永如何“处理”洗煤厂违规排矸污染问题,是采取整改措施,还是……面对发稿人回复:“你问问老百姓煤矸石对子孙后代有益还是有害?”、“深刻领会‘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意义在谈处理”。随后“中宏网”记者贺永的“处理”最终不了了之。而就在这次交涉后不久,10月23日,“社会动态”的监督稿件被投诉删除,这一操作让当地群众怀疑背后存在刻意掩盖真相的力量。
![]()
整改说辞与污染现实的刺眼反差
在此次舆论风波前,兴县官方多次对外展示生态治理成果:2025年1至6月全县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100%,黄河流域蔚汾河下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进入验收阶段,一系列“净河、减污”专项行动被反复提及 。但这些光鲜数据,与鸦儿窝村后山堆积的煤矸石形成了刺眼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吕梁市政府6月公布的中央环保督察转办问题整改情况显示,中煤车家庄煤业曾被举报“没有手续倾倒煤矸石”,官方回应称其“环保手续齐全,矸石全部井下充填” 。但“社会动态”的报道相关爆料均指向,2025年8月合作开始后,该企业关联的洗选业务仍在违规填埋煤矸石,属实的亊实意味着企业存在整改不到位或虚假整改的可能。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河南某县曾因企业在耕地倾倒煤矸石问题,经媒体曝光后问责19人,最终按60厘米标准覆土复垦。而兴县的污染问题直指黄河支流,性质更为严重,却至今未见到监管部门的实质性动作,反而出现了“记者代企业处理”“稿件遭删除”的反常现象。
![]()
删帖易,消弭污染难
10月25日监督稿件被删后,兴县蔚汾镇鸦儿窝村的村民反响强烈,能删帖子但删不掉后山沟渠违规填埋的煤矸石,也抹不去渗进土里的污染。”一位村民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的无奈。
煤矸石未经三防的填埋,不仅会侵占土地、破坏植被,其含有的硫化物还会随雨水渗入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对黄河支流的水质构成潜在威胁。兴县投入大量资源推进岚漪河流域污水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 ,但若放任煤矸石违规填埋问题持续,这些生态治理成果或将付诸东流。
截至发稿,中煤集团及第七工程处未对转包合作及污染问题作出回应,兴县环保部门未公开相关排查及处理情况,“中宏网”也未就贺永记者的行为作出说明。这场舆论监督与污染掩盖的较量中,删帖只是暂时的“遮羞布”,公众更期待看到的是:违规企业被依法追责、污染源头得到彻底整治、监管缺位者受到问责,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承诺真正落地生根。
删稿终是遮羞布:污染真相与公众期待,但抹不去堆积如山的煤矸石,掩不住淋溶废水渗入土壤的隐患,更消弭不了当地群众的切身之痛。有检测结果表明,煤矸石淋溶产生的氟化物浓度最高可超过地下水Ⅲ类标准80%,而兴县相关企业从未开展过排矸场周围地下水水质监测,给黄河流域生态埋下巨大隐患。
如今,《法治督查网》已跟进曝光兴县国企与民企同流合污的问题,多平台视频也在持续展示污染现场与删稿风波的真实画面。正如俗语所言:“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删稿这层“遮羞布”终会被揭开,公众真正期待的是:依规彻查关家崖、峁底、车家庄煤矿及和盛实业的违规排矸行为,对涉嫌毁林、污染、非法转包的责任方依法追责;
![]()
启动对当地监管部门的问责程序,查清为何对长期污染视而不见,是否存在失职渎职或利益勾结;
建立煤矸石处置的长效监管机制,落实“一埋了之”等问题的整改要求,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真正落地见效。
从2016年华兴铝厂向黄河支流排污遭曝光后当地部门“互踢皮球” ,到如今中煤系企业涉嫌污染引发的删稿风波,兴县的生态保护之路充满波折。但舆论监督的火种从未熄灭,公众对“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期盼从未改变。唯有正视问题、严惩违规、激活监管,才能还兴县一片洁净水土,让黄河生态保护的承诺真正兑现。
![]()
的通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