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
葡萄丰收季,灯塔市辽峰小镇里果农们在田间采摘葡萄。 王威威 摄
![]()
![]()
灯塔市柳条寨镇蒿子屯村渔民在捕鱼作业。 本报记者 严佩鑫 摄
本报记者 严佩鑫
核心提示
地处辽宁中部黄金农业带的灯塔市,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精准的发展策略,培育出大米、葡萄、淡水鱼、北虫草四大农业特色产业。
从“一粒米”的品牌传承到“一方鱼塘”的链条延伸;从“一串葡萄”的三产融合到“一株金草”的富民效应,灯塔市以“优、特、绿、新、强、实”为引领,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塑造与人才培育,构建起多业协同的现代农业体系,让沃土生金,从而推进县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老粮仓飘出新米香
秋收时节的灯塔市第八届农民丰收节现场,“灯塔大米”展区前的稻穗标本散发着自然清香,玻璃展柜里的“太子河”“郁福源”“欣谷粒”等品牌包装整齐排列,吸引着客商们驻足询价。佟二堡东荒农场经理徐凯抓起一把晶莹的米粒,指尖划过颗粒饱满的稻种:“阳光足、雨水匀、土壤肥、水源净,这是灯塔大米的四大‘天赋’。”
这份“天赋”源自北纬41.8°的地理馈赠。灯塔市171天的年均无霜期让水稻有足够时间积累养分,富含锌、镁、硅等微量元素的草甸土为稻米注入独特风味,上游活水灌溉则保障了稻米的纯净品质。从明万历年间延续至今的种植史,让这里的农人深谙水稻生长的密码——既有“鸭田共生”“蟹田生态”的传统智慧,更有现代科技的创新赋能。
“‘大垄双行’插秧法让阳光充分透入田间,亩产能增收50斤至100斤;生物菌剂育苗技术让秧苗抗病性更强。”徐凯指向远处的智能化育苗中心介绍。如今,灯塔大米已建立起从选种、育秧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30余万亩稻田年产4亿斤优质大米,逾百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将产品送进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端商超。“郁福源”牌香米获评辽宁名牌农产品,“欣谷粒”牌大米摘得绿色辽宁十佳优质品牌榜首,这些荣誉让这颗“北国粮仓明珠”愈发璀璨。
小池塘里有大门道
从空中俯瞰,灯塔市柳条寨镇的万亩鱼塘如碧玉莲花镶嵌在辽河平原,捕鱼的船队搅动起层层涟漪,这是灯塔渔业最鲜活的图景。“今天这网出了800斤鲫鱼,直接发往浙江。”养殖户冯伟吆喝着,他手机里的订单信息不断更新,从东北三省到川渝地区,灯塔鱼已“游”遍大半个中国。
作为辽宁省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基地,灯塔市2.4万亩鱼塘创造了12.1亿元的渔业经济总产值,带动2万余人就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集约化养殖,到如今已发展成涵盖苗种繁育、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体系。4处省级水产苗种繁育场、11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如同产业的“心脏”,保障着草鱼、鲫鱼、黄颡鱼等十几个品种的稳定供应。
“春选苗、夏投喂、秋备冬、日巡塘,冬天监测水体含氧量是关键。”有着30年养殖经验的冯伟深谙其中门道。在他所在的朱观台村,50户乡亲经营着700余亩鱼塘,从水产专家的技术指导到专业捕鱼队的协作,再到百人经纪人队伍的市场对接,专业化分工让渔业生态更具韧性。佟二堡镇的“黄颡鱼特产之乡”、柳条寨镇的“鲶怀特产之乡”等称号,以及正在全力打造的柳根鱼特色品牌,让灯塔渔业在特色化道路上稳步前行。
葡萄苗完成三级跳
辽峰小镇的葡萄大棚里,74岁的赵铁英指尖拂过紫黑透亮的葡萄串,“今年糖色上得好,早上市10天,精品果能卖20元钱一斤。”这位辽宁省首位农民葡萄育种专家,二十多年前偶然发现的一株芽变巨峰苗,如今已长成年产值4亿元的大产业。
1997年发现的特殊葡萄苗,经过十年选育在2007年被定名为“辽峰”。这种果实能削成薄片、酸甜平衡的葡萄品种,凭借“吃完葡萄糖不甜”的独特口感打开市场。在灯塔市组织的“农技大讲堂”,赵铁英常把课堂设在葡萄架下,向40余个乡镇的种植户传授避雨栽培、限根种植等技术,“控产提质、分级销售才能卖上好价钱”的经验被广泛推广。
如今,灯塔葡萄种植面积达2.01万亩,其中1万亩辽峰葡萄年产1.5万吨。2家协会、9家企业、26家合作社组成的产业矩阵,支撑起从育苗到加工的全链条发展。深加工企业生产的冰葡萄酒斩获全球奢侈品品牌奖项,“灯塔葡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让品牌价值倍增。以葡萄为核心的辽峰小镇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0公里葡萄长廊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了从“示范基地”到“产业园”再到“旅游目的地”的三级跳。
“黄金草”铺出富民路
灯塔市柳条寨镇南李大人村的北虫草大棚内,金黄色的菌丝在菌床上蔓延,村党支部书记黄彪拈起一簇鲜草:“这‘金草’娇气得很,18℃恒温得盯紧,虫草素含量全靠精细化管理。”这个“药食同源”的珍品,正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宝贝。
北虫草的生长周期仅60天,一年可产4茬,一个大棚8万盆菌盆能带来20万元纯利润,棚内务工村民日薪可达300元。在南李大人村周边,300余栋大棚形成千亩种植基地,年供应干草3600吨,销售额达1.8亿元。“品相好的销售到广州、香港高端市场,边角料加工成饲料,一点儿都不浪费。”黄彪算起经济账时满脸自豪。
种植户赵春江注册的“冠益草”商标,让北虫草从初级农产品升级为品牌商品。随着北方市场对健康食材需求的增长,这种过去多见于南方餐桌的珍品,正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经营,从粗放管理到精准管控,北虫草产业的崛起,成为灯塔市特色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生动注脚。
乡土人才挑大梁
在灯塔的田野上,这些特色产业撑起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天空。30万亩稻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4万亩鱼塘激活水域经济,2万亩葡萄园串联起三产融合,千亩北虫草开辟富民新途径。而这一切的背后,则离不开“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人才队伍的默默付出。
灯塔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农技大讲堂”,让赵铁英、何朝辉等乡土能人把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不断惠及农业发展。今年以来,四期讲堂已惠及数千农户,打通了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内容涉及水稻种植、奶牛养殖、葡萄管理以及鱼类繁育等。在宁博牧业的智慧养殖基地,“土专家” 带领农户观摩精准饲喂、智能环控技术,推动传统养殖模式加速向现代化转型。
从清代贡米到现代品牌,从零星鱼塘到养殖基地,从一串葡萄到全域产业,从野生菌草到温室珍品,灯塔市立足自然禀赋,深耕特色产业,以科技赋能、品牌增效、人才支撑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沃土生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