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要忙了:三类村庄或搬迁,有你们村吗?
清晨的露水还没干,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的老槐树下就聚了几拨人。有人扒着刚贴出的《村庄搬迁摸底通知》念得仔细,有人举着烟袋问蹲在一旁登记的村支书姜万河:“咱这空心村真要搬?搬了住哪儿?”姜万河一边往本子上记诉求,一边笑着解释:“这是国家政策,咱村空置房超50%,早符合搬迁条件了,搬了才能把闲置地盘活!”其实不光十三号村,从浙江三门的山区到四川雅安的河谷,最近不少村庄的村干部都忙得脚不沾地——国务院2024年12月发布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安置管理办法》划定了搬迁红线,2025年自然资源部通报显示已有2.3万个村庄纳入范围,一场关乎农民安居的搬迁工作正在推进。
一、先划重点:哪三类村庄要纳入搬迁范围?
不是所有村庄都要搬,国家的“红线”划得明明白白,主要集中在三类情况,每类都有明确的官方依据和实例。
第一类是生态敏感区村庄,比如青海三江源保护区、甘肃祁连山生态脆弱区的村落,这些地方要恢复生态,《办法》明确搬迁期限不超过2年,2025年要完成首批6000个村的搬迁,这类村庄占红线内村庄的45%。第二类是地质灾害隐患区村庄,像四川雅安某村2024年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被评估为“不宜居住”,按规定这类村庄1年内必须启动搬迁,2025年全国已有1.2万个隐患点村庄完成评估。第三类是城镇融合区村庄,比如江苏苏州某村距离市区仅3公里,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后需整合土地,这类村庄占红线内的20%,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此外,像河北尚义县十三号村这样常住人口不足全村一半、空置率超50%的“空心村”,也被纳入优先搬迁名单 。
![]()
二、村干部的“忙清单”:从摸底到安置全要管
搬迁不是“一纸通知”的事,村干部得从头到尾盯着,每一项都关乎村民利益。首先要做精准摸底,浙江三门岩下潘村的村干部带着卷尺挨家量房,登记房屋结构、宅基地面积,还要统计村民的安置意愿,是选货币补偿还是安置房。其次得政策讲透,张家口十三号村支书姜万河把国务院的补偿标准写成“大白话”,拿着湖北搬迁户平均拿28.6万元的案例,跟村民算清房屋、土地、安置补助的“三本账” 。最后要协调矛盾,村副书记得处理宅基地纠纷、老人安置诉求等问题,村文书则要做好协议签订、补偿款到账记录,确保每一步都留痕。
三、补偿和安置:国家有底线,地方有暖心政策
村民最关心的“钱和房”,国家早定了“硬规矩”,地方还加了“暖心条款”。国家保底补偿有三类:土坯房每平米至少800元,砖混房1200-1500元;宅基地每亩补不低于5万元,承包地按年产值10-15倍算;每人安置补助至少2.5万元,一家5口就能拿12.5万元。地方政策更贴心:浙江能选“货币补+10%奖励”或“人均30平米安置房”,宁波村民3口人选90平米房仅掏5万元;河南要求承包地统一流转,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还能分红,周口村民年底能多拿每亩200元利润;四川则由政府代缴3年医保社保,绵阳搬迁户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60%。
四、查自家是否在列?两个官方渠道一查便知
想知道村里搬不搬,不用瞎猜,官方给了明确的查询办法。第一个是自然资源部官网,登录www.mnr.gov.cn进入“全国村庄搬迁红线查询”专栏,输入村名和乡镇名,就能看到是否在红线内、属于哪类搬迁。第二个是当地政务APP,比如浙江的“浙里办”、河北的“冀时办”,搜“村庄搬迁查询”就能看到具体搬迁时间、补偿标准,都是政府公开信息。要是遇到没签协议就拆、补偿款没到账就催搬的情况,直接打12336举报电话,官方48小时内会核查。
从村口的政策讲解到安置区的规划选址,村干部的忙碌背后,是让农民“住得安全、过得舒心”的政策初衷。如果你家在这三类村庄里,不妨多去村委会问问细节——政策明明白白,利益才能实实在在落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