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0月28日开幕的“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的一席话点燃了全球科学界的想象力——借助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人类或许能在未来“制造”出活体恐龙。这一大胆预言迅速引发热议,既让人联想到《侏罗纪公园》的科幻场景,也揭示了古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交叉融合的无限可能。
研讨会上,徐星系统梳理了恐龙研究的技术演进史。第一阶段是形态复原的突破。早期科学家仅能通过骨骼化石推测恐龙外形,误差率高达40%。2010年后,随着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及色素体分析技术的成熟,中国团队成功复原出中华龙鸟的赭红色羽毛和近鸟龙的斑纹,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2023年,通过高精度CT扫描与肌肉附着点三维建模,暴龙的运动姿态得以精确重现。
 ![]()
第二阶段是生物信息的解码。虽然恐龙DNA因超过6500万年保存极限而无法获取,但科学家另辟蹊径:2024年,哈佛团队从1.25亿年前的孔子鸟化石中提取角蛋白,通过逆向工程推演出部分基因序列;同年,中科院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比对2.3万种现存物种基因组,构建出恐龙特征基因的预测模型,为基因编辑提供了靶点图谱。
第三阶段则是合成生物学的介入。徐星特别提到2025年MIT开发的“基因拼图”技术,该技术能将鸟类胚胎中调控喙部发育的基因替换为爬行动物齿胚基因,成功诱导鸡胚长出类似恐龙的锯齿状结构。这种“逆向进化”实验证明,通过精准调控发育路径,可以唤醒沉睡在现存物种中的远古特征。
目前全球实验室主要沿着四条技术路线推进恐龙复活计划。最主流的是“鸟类逆向工程”,基于鸟类是恐龙直系后代的共识,科学家试图通过基因编辑逐步还原祖先特征。日本理化研究所2024年成功让鸡胚尾椎突破现有17节的限制,生长出30节类似蜥脚类恐龙的长尾,这项成果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
第二条路径是“器官嵌合体”。加州大学团队将鳄鱼神经嵴细胞注入鸸鹋胚胎,培育出具有原始骨盆结构的杂交个体。这种部分器官的复活策略,可能成为全生物复活的过渡方案。
第三条路径聚焦于人工合成基因组。2025年9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宣布完成1.38Mb的虚拟恐龙核心基因组设计,尽管这只相当于真实基因组的0.05%,但为后续大规模DNA合成奠定了基础。
最具争议的是第四条“代孕”路径。有团队尝试将编辑过的恐龙化胚胎植入鸵鸟子宫,虽然尚未突破着床屏障,但相关研究已引发伦理争议。正如与会的牛津大学生物伦理学家艾玛·凯拉所言:“我们需要区分‘能否做到’和‘应否去做’的界限。”
 ![]()
恐龙复活计划面临的非技术障碍同样巨大。生态学家警告,即使成功复活小型植食性恐龙,其肠道菌群、免疫系统与现存生态位的匹配度仍是未知数。2025年澳大利亚的计算机模拟显示,一只梁龙类生物在现代草原生态系统中可能引发15%的本地植物灭绝。
法律层面也存真空。现行《生物安全法》主要针对转基因生物,对史前物种复活尚无明确规定。欧盟委员会正在起草的《古生物技术伦理指南》草案中,提出“恐龙实验室必须达到生物安全四级标准”等严苛要求,这可能导致研究成本飙升。
公众态度呈现两极分化。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8月的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支持复活已灭绝物种,但具体到恐龙时支持率骤降至29%。中国青少年科技促进会的调研则发现,15-25岁群体对恐龙复活的接受度高达73%,显示代际认知差异显著。
抛开技术争议,恐龙复活研究已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研讨会上展示的“恐龙干细胞培养技术”意外推动了人类器官再生研究;古蛋白分析法则被用于改进癌症早期诊断。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科学教育——徐星团队开发的“基因编辑恐龙”互动课程,已在全国200所中小学试点,学生通过模拟编辑器修改鸡胚基因,直观理解进化机制。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首席科学家保罗·巴雷特评论道:“这项研究最宝贵的不是制造活体恐龙,而是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对话。”或许正如徐星所言,恐龙复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重现史前巨兽,而在于“用未来科技解读生命演化的密码”。当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拼接基因碎片时,他们同时也在拼接人类对生命本质认知的拼图。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从1824年威廉·巴克兰首次科学描述恐龙化石,到如今基因编辑技术逼近复活门槛,人类只用了两个世纪就实现了从发现到再造的跨越。虽然真正的活体恐龙可能还需百年才能诞生,但这场科学冒险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对生命、进化以及技术伦理的理解。正如研讨会上展示的那只长着恐龙尾巴的转基因鸡胚,它既是科学奇迹的雏形,也是人类好奇心的永恒象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