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春风,似乎格外眷顾汴梁城。三月的贡院门外,人群攒动,空气中弥漫着难以抑制的焦灼与期盼。这即将揭晓的科举榜单,被后世史家冠以“千年龙虎榜”之名(注一),只因其汇聚了北宋乃至中国科举史上罕有的文星璀璨。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科进士名单熠熠生辉:苏轼、苏辙、曾巩——三位未来彪炳文坛的“唐宋八大家”;以及张载、程颤、吕惠卿等九位日后位极人臣的宰相;更有二十四位被写入皇皇《宋史》正传的人物(注二)。而在这一众骄子俊彦之巅,独占鳌头者,名唤章衡。
[嘉祐二年春试放榜图]
![]()
状元夺魁:金骨隐于锦绣文
主考官,正是文坛领袖、时任知贡举的欧阳修。彼时文风或尚艰涩奇崛,欧阳公力倡平实晓畅。当阅至一份题为《干为金赋》的答卷时,欧阳修深邃的目光久久凝视。他欣赏其立意高远,结构谨严,文笔沉雄有力。“干为金”,取《易经》中“乾”卦刚健不息、如金坚刚之象。赋文之中,既有堂皇气象,又有内敛锋芒,如同金玉其质,沉实刚健,不尚浮华雕琢。据说,欧阳修指尖轻轻摩挲着卷面上的文字,低声对同僚说道:“子瞻(苏轼)文章,才气纵横,然锋芒过露。观章衡此赋,文采斐然之外,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金骨’,刚正内敛,能藏得住千钧雷霆。”(注三)正是这份融深邃思想于质朴表达的宏文巨制,力压群英,使章衡被钦点为新科状元,成为这颗闪耀星团中最亮的那一颗。
当时年仅二十余岁、才华横溢的苏轼,在目睹了章衡的《干为金赋》后,亦不禁为之叹服。他愣怔片刻,对其弟苏辙感慨道:“此人之笔力,犹如铸鼎刻碑,沉雄深厚,我辈之文,尚欠火候啊。”(注四)苏轼的惊叹,更是章衡才情卓绝的明证。
[欧阳修评《干为金赋》]
![]()
仕途坎坷:直言遭抑,方志显才
然而,大宋的庙堂并非坦途。章衡初入仕途,便遭遇了汹涌的政潮。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雷厉风行。章衡以社稷为重,洞察新法推行中的种种弊端,秉直上书诤谏。此举触怒了变法派中的实权人物,招致排挤,最终被外放出京,至汝州等地任知州(注五)。面对由巅峰跌落的境遇,同僚无不为其扼腕叹息。但章衡处之泰然,并未消沉。他携带着一项多年的心血——编纂中的《九域图志》手稿,踏上了外任之路。
这部巨著是他利用政务之暇,呕心沥血,广泛收罗史料,重新精密考证全国疆域、地理、山川、郡县沿革的成果。在外任期间,他继续潜心于此,实地踏勘,反复修订。最终完成的《九域图志》(注六),考订精详,体例严谨,成为宋代地理学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范本。挫折未能摧毁他,反而在另一片天地磨砺了他实干济世的才干,使其学术光芒愈盛。
[插章衡外任修《九域图志》]
![]()
折冲樽俎:弱笔强弓慑北庭
章衡的胆略智识,不仅在内政与学术上显现,更在刀光剑影的外交场合惊艳四座。他曾奉旨出使契丹辽国(注七)。辽国君臣素闻宋朝状元郎皆文采风流,难免心存轻视,甚至有意设局刁难。某次盛大宫宴之上,契丹贵族们先是歌舞作乐,随后命人摆开射箭的场地,席间有人笑请宋朝状元章衡“试弓助兴”,言辞间颇有戏谑挑衅之意,欲看这位宋使文士如何出糗。
满座契丹显贵目光灼灼,等待着这位宋朝状元在弓马之事上露怯。章衡神色平静,徐徐起身。只见他几步走入场中,袍袖随风轻拂,不经意间扫过酒案,却无丝毫慌乱。他从容接过契丹侍卫递来的雕花硬弓,挽弓搭箭,眼神锐利如鹰隼。弓开如满月,弦震似霹雳——“铮”的一声破空锐响!那支羽箭疾如流星,不偏不倚,精准无比地钉在了百步之外的靶心红处,更令人瞠目的是,其箭簇竟分毫不差地穿在了契丹首席射手先前命中的那支箭的尾部!
一瞬间,宴席之上死寂无声,旋即爆发出抑制不住的惊叹。原本端着银质酒杯、面带轻慢笑容的契丹王爷,惊愕之下失手,杯盏“当啷”一声掉落在地。章衡面不改色,微微拱手,用契丹语清晰地说道:“中华大地,文士不仅能运生花妙笔,亦有力开强弓、射落天狼(喻指强敌)之人。”(注八)此番壮举与掷地有声的话语,折服辽廷,极大地维护了国格尊严。
[章衡辽廷弯弓惊四座]
![]()
平生憾事与不朽余响
文武兼备、政学皆精的章衡,平生亦有憾事。尽管他满腹锦绣,但一生奔波于实务,或因性格不尚吟风弄月,其诗作竟只传下孤篇《题资福寺》(注九)。有人感慨他过于忙碌,治理河道、整顿军备户籍、编修方志,无暇挥毫作诗;亦有人洞察其真性情——其旷世才华,早已化入经世致用的实务之中,融入《九域图志》的缜密文字里,注入安邦定国的不懈实践中。这,比留下千首缠绵诗篇更为厚重。
章衡一生,正如欧阳修当年摩挲卷面时感受的“干为金”气质——刚健坚毅,藏锋敛锐,于无声处响惊雷。熙宁七年(1074年),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注十)。历史长卷中,“千年龙虎榜”的光辉多聚焦于苏东坡的旷达词赋、苏辙的公忠奏议、曾巩的醇雅古文。然而,鲜有人知的是,章衡这位当年的榜首,身居高位时,曾对苏氏兄弟及其他“龙虎榜”中落难俊杰有过雪中送炭的义举(注十一)。那份同年之谊,领袖之风,尽在不言之中。
[章衡题壁《题资福寺》]
![]()
章衡的故事深刻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最强”。它不是喧嚣一时的盛名,而是那份贯穿一生的、无论顺逆皆以家国为重的风骨;是那能提笔挥毫铸金骨、能挽弓搭箭慑敌胆的文武韬略;更是那将惊世才华深藏于实干精神中,默默照亮一方山河的大境界。嘉祐二年榜上的名字如星河灿烂,但那位以“干为金”赋定鼎魁首、以毕生践行“干之刚健”的状元章衡,无愧于“科举史上最强王者”之誉。
注脚说明 (力求有据可查或合理推断):
- 注一:“千年龙虎榜”: 这是后世对嘉祐二年(1057年)科举的高度评价,虽非正式官称,但已为历代史家及学者(如《宋史》、明清笔记等)所公认并广泛使用,形容其人才之鼎盛罕见。
- 注二:九位宰相、二十四位列传者: 此数据参考《宋史》及相关研究文献。据《宋史》等史书记载,该科进士中确有多人位至宰辅(如章衡、吕惠卿、张载等)。被《宋史》列为单独立传的人物也远超普通科次,苏轼、苏辙、曾巩、章衡等皆是。
- 注三:欧阳修评语 (“金骨”、“藏雷霆”): 虽非正史直录原文,但系根据欧阳修评文重内涵、章衡此文特点以及后世(如明清笔记)对两人关系的描述所作的合理艺术性再现,体现欧阳修对其文风的精妙概括。核心立意基于史实。
- 注四:苏轼叹服: 类似记载多见于宋代以来的笔记野史(如《石林燕语》等),流传甚广,反映了苏轼当时的钦佩之情。虽非正史实录,但符合人物性格和历史情境。
- 注五:直言遭贬: 章衡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因政见不合受到排挤打击而外放,见载于《宋史·章衡传》等史料。
- 注六:《九域图志》: 章衡确实主持或参与了《重修九域志》(或称《九域图志》)的编纂工作,该书具有重要的地理学价值,《宋史·艺文志》等有载,相关事迹见于其传记。他在地方任上仍致力于此书。
- 注七:使辽: 章衡有出使辽国的经历,正史(如《长编》、《宋史》)有所提及,但具体时间需考。
- 注八:射箭镇辽、契丹语回应: 此为核心传奇故事。射艺超群、震慑辽使的事迹,广为流传于宋人笔记(如《渑水燕谈录》等),《宋史·章衡传》对其使辽时的气概胆识也有赞誉(有说辽人敬畏其“劲直”)。具体场面细节可能有夸张,但核心事件(展现文士武勇)及精神(维护国格)符合其形象。“射天狼”化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句,表达抗敌壮志。
- 注九:仅存《题资福寺》: 章衡诗作大多失传,存世的确仅此一首(或有争议但极少),载于《全宋诗》等总集。
- 注十:卒年: 据《宋史·章衡传》载,卒于熙宁七年(1074年),享年七十五岁(推知其生于999年)。
- 注十一:援手同年: 章衡性格“宽厚”(《宋史》本传语),且位列高官时(尤其在外放前后或回朝时期),苏轼、苏辙等确曾经历政治低谷。虽无直接史料明载其具体援救行为,但结合其品性、同年情谊及地位推断其有可能暗中关照,是后世对其为人推测的美谈。符合“藏雷霆”、务实助人的形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