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济桥走过到韩江东岸的笔架山南麓的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年二年(99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
韩愈(768一824年),字退之,号昌黎。世人称他韩昌黎,谥号文公,又称韩文公。河南孟县
人。唐代中期官员,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
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土第。最初两任节度推官。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因论宫市之弊而贬为阴山县令,之后遇赦调江陵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
![]()
元和十四年(819年)写了《谏迎佛骨表》,不料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以戴罪之身,在潮州7个月。
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0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
韩愈鄙六朝骈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称他“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字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
韩愈,被贬到岭南潮州后,了解到潮州鳄鱼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苦,于是,他组织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驱鳄鱼行动,洽理鳄害,让百姓摆脱了鳄鱼的威胁。之后,他又大力兴办乡校,提拔当地贤士赵德主持州学,推动了潮州教育事业发展。此外还关心农业生产,推行赎放奴婢等善政,深受百姓爱戴。
![]()
韩愈在潮州仅仅待8个月,却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文化教育的理念,更推动了潮州从蛮荒之地向“海滨邹鲁”历史转变。他的勤政爱民精神。成了潮州历代的官员的榜样,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
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韩愈的功绩,把笔架山改叫韩山,把山上橡木称为韩木,山下的鳄溪改为韩江。韩文祠也应运而生。成为潮州人缅怀先贤的重要场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