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历史上这段被隐藏的历史,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为公众所知。如今,俄罗斯的艺术家和史学家们正在评估这场野蛮拍卖造成的损失,他们称之为“悲剧”、“灾难”和“疯狂”。就连参与这场交易的知名买家之一的石油大亨卡洛斯泰·古尔班基安,几年后也曾直言不讳地向苏联政府抗议:“你可以想卖什么就卖什么,但博物馆里的展品除外。出售国家的文化遗产,应该受到严厉的批评。”
![]()
博物馆员工与沙皇的珠宝。莫斯科,1923 年
年轻的苏联政府在成立之初打算谨慎地处理艺术品的国有化问题。但随着1921年大饥荒的爆发,在1922年1月,一项法令被颁布,政府要求清算所有教堂财产。该法令要求将所有贵重物品从教堂中没收,主要是黄金、白银和宝石。然而结果是,很多民间所有的绘画、雕塑杰作和历史珍品被从原主人手中夺走。当时,没有人怀疑这些珍宝将成为人民的财产,并被补充到博物馆的藏品中。可是,年轻的苏联首先需要的是粮食和武器。为了建造工厂和耕种田地,国家需要机床、拖拉机等设备,而这些只能用外汇向国外购买。结果,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并没有等到更美好的时代。
![]()
桑德罗·波提切利的《三圣贤朝圣》(20世纪30年代售出,来自冬宫博物馆)
于是,苏联政府决定将一定数量的国有古董和价值不高的单件艺术品出售到国外。当时的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对此事给出了一个似乎非常合理的解释:“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终将胜利,这些卖到国外的珍宝未来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本来,艺术史学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理应参与挑选工作。然而,不受控制的情况却愈演愈烈。
![]()
法贝热复活节彩蛋和“野花篮”于 20世纪30年代被卖给温莎家族,后被伊丽莎白二世收藏。
20世纪20年代末,一些博物馆的珍品开始被交易。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冬宫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被要求列出一份价值200万卢布的出口文物清单。在人民教育委员会的主持下,列宁格勒成立了一个名为“古董”的专门机构处理此事。由此一场持续五年的野蛮行动开始了,这其实变成了政府对一些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珍贵文物的掠夺。而实际上,在这之前,大量的沙皇王室珠宝首饰就已经被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际商人卖到国外。
![]()
伦勃朗所绘的“老人的肖像”(20世纪30年代在冬宫收藏中被出售)
这个政府机构从博物馆的大厅和储藏室中“挑选”了2880幅画作,用以出口国外,其中350幅被认为是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作品,而其中59件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作。其中包括扬·凡·艾克、提香、伦勃朗和拉斐尔的作品。
![]()
伦勃朗的《城堡风景》,现存于卢浮宫
除了画作之外,冬宫博物馆还拍卖了大量银器、青铜器、钱币藏品以及拜占庭珐琅器。幸运的是,并非所有藏品都被售出,但约有50幅著名的艺术杰作在那些年永远流落到了海外。冬宫博物馆曾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伦勃朗作品,在拍卖后,这个头衔被阿姆斯特丹和纽约的博物馆所取代,而有着“油画之父”之称的扬·凡·艾克的画作则全部被出售到国外。
![]()
拉斐尔所绘的《圣乔治与龙》(冬宫博物馆藏,20 世纪 30 年代售出)
在那时,这些画作的命运不再由专业人士决定,而是掌握在那些艺术品商人手中。人们还记得,富有的买家代表们在冬宫博物馆里四处走动,仿佛置身于商店之中,来亲自挑选画作。靠这些文物致富的最大收藏家是上文提到的伊拉克石油公司创始人卡洛斯泰·古尔班基安和美国亿万富翁安德鲁·梅隆。梅隆通过九笔交易购得的画作包括凡·艾克的《天使报喜》和拉斐尔的《阿尔巴圣母》。而古尔班基安则通过三笔合同购得了51件展品,总价27.89万英镑。这些藏品大部分现藏于里斯本,并在这位石油大亨兼慈善家创建的博物馆中展出。
![]()
凡·艾克的《天使报喜》,现藏于马德里国家博物馆
![]()
拉斐尔的《阿尔巴圣母》,现藏于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事实上,有一件事拯救了冬宫博物馆的藏品免于灭顶之灾:当时全球经济形势相当紧张,大部分艺术杰作根本无法出售。而外国买家愿意为这些文化遗产支付的价格往往低得可笑。有些交易或许算得上成功,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艺术杰作都以极低的价格被售出,而这恰恰是商人们获得更高价格的便捷途径。而公开拍卖会上也经常爆出各种丑闻。
![]()
一顶1884年罗曼诺夫王朝的婚礼王冠,1926年,这顶王冠被出售。
同时,一些俄国移民在国外认出了不久前还属于他们的画作,他们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不久之后,法国彻底禁止了此类交易,1933年上台的德国纳粹也做出了类似的决定。德国曾经是这场交易的最大的“分销渠道”,因此从被叫停的那一刻起,这场艺术品交易实际上就结束了。
![]()
提香的《持镜维纳斯》。现藏于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目睹了这场野蛮行径的冬宫博物馆工作人员曾竭尽全力阻止这场交易。很多知识分子代表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尽管这场交易是在政府部门的秘密掩护下进行的,但这个“公开的秘密”很快就不再是秘密,因为如此大规模的文物流失的情况,根本无法掩人耳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大量的投诉信件和社会呼吁在所起的作用远小于当时的世界“大萧条”。直到1935年,博物馆管理层终于意识到,这场野蛮的交易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据历史学家称,在20世纪30年代,即使是火柴的销售也能为国库带来更多的收入。
![]()
伦勃朗的《彼得的否认》(冬宫博物馆收藏,20 世纪 30 年代售出)
有一种观点认为,出售冬宫博物馆的珍品是当时的苏联政府用来贿赂西方商界代表的一种手段,因为这些商人曾资助过他们反抗沙皇政权的斗争。但这种说法颇具争议,因为以低廉的价格交易世界名作的做法本身毫无道理,也似乎完全违背常识。
![]()
1928年至1931年间,一本15世纪50年代初版古腾堡圣经从国家图书馆售出。现藏于瑞士马丁·博德默基金会。
如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都能找到20世纪30年代从苏联出售过来的绘画和珍品。它们现在的拍卖价格甚至比从苏联购买时的价格高出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即使按现代汇率计算也是如此。
---完---
文章中的图文均源自外网。本人进行编译仅为传播资讯之目的,并不代表支持或证实文中的观点。
最后小编补充一句,类似的情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