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10月30日,“2025‘巴人根脉·时代新生’泛巴地区巴文化研究发展交流会”在重庆涪陵举行。渝川陕湘黔五省市泛巴地区代表、巴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巴文化保护、研究与活化大计,共同打造“巴文化走廊”。
据悉,本次活动以“巴人根脉·时代新生”为主题,旨在搭建跨区域、跨学科的高层次交流平台,推动巴文化从学术研究走向大众生活,从地域资源升级为国家文化名片。
活动中,渝川陕湘黔五省市23个泛巴地区现场签署了,《泛巴地区文旅交流合作备忘录》,明确将在考古共研、文物共展、文旅共融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巴文化走廊”,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也标志着泛巴地区巴文化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
泛巴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朱志强 摄
“做大巴文化的影响力,需要各地共同发力。我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合作平台的建立,能够有力推动各地资源整合、信息整合,深入推进巴文化共建、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白九江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
如何做好巴文化共建?白九江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首先是做好规划。泛巴地区在整合巴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规划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如建设遗址保护设施、遗址公园、博物馆等,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冲突。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白九江。
同时,做好差异化发展十分重要。在他看来,各地区需明确当地巴文化的特色及资源的关联性,形成不同的开发模式。以重庆涪陵“小田溪”为例,涪陵的巴文化遗址及其周边旅游资源可以打造独特的开发模式。
此外,巴文化遗址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各地在做好当地资源规划、保护和利用的同时,还应结合国家战略进行整体谋篇布局。
活动上,还签署了《巴清》剧目合作协议书、推介巴文化主题游径、发布泛巴地区景区互免合作计划等;专家学者围绕“巴文化地区城市发展与变迁研究”“早期巴蜀符号和巴蜀印章的新线索”“巴地‘华夏化’过程的再反思”等内容展开深度探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