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英伟达创始人,他公司生产的AI芯片,每一块都是一只电老虎,并且占全球能源消耗的比例还在持续快速攀升,绝对是全球耗电最狠的男人。
曾毓群,宁德时代创始人,他公司生产的动力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近40%,比第二到第五名加起来还要多,并且仍在持续快速增长中,绝对是全球充电最强的男人。
![]()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英伟达芯片消耗电能的速度更快,还是宁德时代供应电能的效率更高呢?
这几天在韩国举办的APEC会议,相比釜山那场全球瞩目的会谈,我个人其实更关心会议期间黄仁勋和曾毓群的相会。据媒体报道,这两位都受邀参加了APEC期间的工商界会议,但目前还没有两人会面的详细报道。
他们会面将聊些什么?会怎样影响我们五年后、十年后的生活?
虽然本文标题总结了英伟达和宁德时代的本质联系,但现实中,这两家企业的诸多交集其实不太能被大家感知到:
现在消耗天量电能的英伟达AI芯片主要还是应用在服务器机房等场景,大部分是靠电网供电来支持运算和冷却,但有一个新的趋势是大型数据中心都在配套建设储能项目,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波谷的便宜电能,也会大幅提高数据中心抗风险能力。
而宁德时代,就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储能电池企业。
英伟达的AI芯片正在用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供电,并且还会越来越多,只是这些工业端的应用离我们消费者还有点远。
而在消费端,现在为新能源汽车支撑运算的AI芯片主要是部署在云端,不需要汽车的电池来供电,所以芯片耗电的问题还不怎么需要车主来操心。
但是!在汽车上装AI芯片,让汽车系统在断网时也具备AI运算能力,让AI智能驾驶系统在汽车高速行驶时靠本地运算支持从而规避网络延迟风险,是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到那时,汽车上的电池除了要驱动电机、驱动车上的空调冰箱音响,还有相当一部分电能要用于AI芯片的运算和冷却。
并且,随着运算能力的持续升级,未来车载AI芯片的耗能占比还会越来越高,高到不容忽视的程度。
到那时,决定英伟达汽车AI芯片能力上限的,就是宁德时代电池的性能上限了。
英伟达与宁德时代这两家公司,必定会在几年后的汽车市场有越来越多的交集,并共同开启汽车领域真正意义上的AI时代。
这跟我们消费者有关系吗?有的!
在PC互联网时代有一个“安迪比尔定律”:
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Andy是英特尔的掌舵人,Bill是微软的创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英特尔处理器的性能每提升一点,微软就会立马用操作系统的升级把它消耗掉。处理器一直遵循摩尔定律飞速进步,这才堪堪支撑了系统和软件使用体验的提升。
消费者的良好体验,背后都需要工业能力的进步来支撑。
在智能手机时代,大家的亲身感受就更为直观了:
十年前iPhone 6S电池容量1715mAh,现在最新款的iphone17电池容量3692mAh,翻了一倍不止,但你用手机还是必须每晚充电,有时白天还要动用充电宝。
手机电池容量的提升,全都被手机芯片性能的提升消耗掉了,甚至还不够用。
可以预见,在汽车智能化全面应用的下一个时代,也一定会重复同样的故事:
宁德时代的电池性能每提升一点,就会被英伟达的芯片性能提升消耗掉一点。
所以,别看曾毓群和黄仁勋眼下还没多少合作,他俩能聊的话题那可太多了。
曾:兄弟,你那芯片将来一分钟要吃多少电,你给我交个底!
黄:哥们儿,你们电池容量提升到底还有多大空间,你让我心里有个数!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揣测和演绎,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两家公司未来会出现的深刻交集。具体到当下两家企业的发展,我想这两位创始人都在关心和头疼的问题都是一样一样的:
人才。
AI芯片和动力电池这两个行业,对人才的渴求太强烈了。
我举个可能略有夸张的例子给大家感受一下:
都说生化环材是是四大“天坑”专业,但这两年,化工和材料专业的“天坑”快要被宁德时代一家公司的人才需求给填平了。
以往,大量化工和材料学硕士博士会走“留学深造-回国青椒-非升即走”的路线,一辈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打转。随着毕业生多年积累和博士数量的井喷,高校青年教师这条路越走越窄,也越来越卷。市场不能消化这么多高级科研人才,也就形成了“天坑”专业的说法。
![]()
那,每年到底有多少材料学硕士博士毕业呢?其实不到一万人。
根据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数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共有93所高校设有博士学位点,每年毕业的材料学博士不过数百人。材料学的硕士学位点要多一些,但也就是每年几千名毕业生的规模。硕士博士加起来每年不到一万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材料学属于工业的基础学科,看起来好像所有的工业产品都和材料有关,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从市场上拿现成的材料来用。真正需要开展材料学基础科研,具备材料创新能力的企业其实是凤毛麟角。每年几千名材料学硕士博士,中国市场以前还真就消化不了。
这时候,宁德时代站出来了。
作为全世界最大也是最领先的锂电池企业,同时又身处电动汽车快速迭代更新的时代背景,宁德时代对电池材料技术创新的渴求可以说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
![]()
简单粗暴地说,凡是能让电池续航能力、散热能力、安全性、生产效率、绿色环保等方面有一丝一毫改进的人才,宁德时代都要想方设法招进来!
自2021年以来,宁德时代每年校园招聘的岗位数量已经翻了好几倍,尤其是对基础学科高端人才的招聘更是井喷式增长。
仅2025年应届毕业生里,就有超过1000名化工、材料等基础学科的硕士入职宁德时代。
2026届毕业生,根据宁德时代已经发布的招聘计划,将要发出超过3800个Offer,其中大部分都将是基础学科的硕士博士。
![]()
据宁德时代2024年公司年报显示,光是研发团队就有硕士5083人,博士573人。这还没算上2025年已经招聘入职的1000多人,要是加上2026届要招的3000多人,眼瞅着就奔1万人去了。
![]()
这1万名硕士博士,还远远不是宁德时代研发团队的上限,他们必定还会继续加码。
2024年,宁德时代的研发经费投入186亿元,到了2025年,仅上半年就突破了100亿元。
接近1万名硕士博士做研发,186亿科研经费,数字大到这个程度读者们可能就没概念了。咱们找个高校做对比可能会清晰一些:
哈尔滨工业大学,鼎鼎大名的科研型高校,2025年在校博士生数量为9453人,该校2024年科研经费决算为200.3亿元。
简单粗暴地说,宁德时代作为一家企业,其研发投入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旗鼓相当的。
![]()
要是再深入分析,哈工大这9000多博士生分布在36个不同的一级学科,他们要点亮的是一整棵科技树所有枝桠上的果实。
而宁德时代这近万名硕博人才总的来说都在攻关同一个问题:
怎么做出更好用的电池?
来自企业端的长期高度专注的科研投入,突破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熟知的“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常规路径。
以往,在绝大多数工业领域,基础学科的创新成果往往都诞生在各大高校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是先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从0到1”的原创成果,再与企业联合攻关,完成“从1到10”的工业化生产,最后由企业完成“从10到100”的市场推广。
现在,至少在锂电池这个领域,宁德时代作为企业已经具备了“从0到1”的基础学科原创研发能力,他们仍然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但却是作为肩并肩研发伙伴的关系,而不是等着承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上下游关系。
时代,可真的是变了啊……
今年5月,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作为通讯单位在《Nature》子刊Nanotechnology上发表原创研究,揭示了含醚基非水系电解液的锂金属电池中的界面反应。
![]()
论文标题看不懂没关系,简单来说,他们建立了锂金属研究的一种全新范式,可进一步支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使电动航空规模化、电动汽车超千公里续航成为可能。
有必要再强调一遍,这个量级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是由一家民营企业的实验室牵头完成的。放在十年前,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而在芯片和AI领域,英伟达、OpenAI等领先的几家企业也在上演一模一样的剧情:
疯狂招人!疯狂招硕士博士研发人才!
而这么多高级研发人才汇聚在产业前沿,又会将人类的科技和我们生活推向何方呢?
时代,可真的是变了啊。
此刻我真的非常想知道,黄仁勋和曾毓群两人会面到底会聊些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