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上出了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大家都在讨论。你们说,一个国土面积比咱们北京市还小的岛国总统,居然在国际舞台上对中国指手画脚,说中国 “该怎么做”,这事儿奇不奇怪?
这位总统就是新加坡总统尚达曼。他在 IMF 演讲的时候,那话一出口,就像一颗炸弹扔进了舆论场,掀起了惊涛骇浪。他说啥呢?他说中国要是想推动世界和平进程,就得在自给自足的这条路上让步,别一个劲儿地追求全面自给。这话说得,就好像他比咱们自己还清楚中国该走什么路似的。
咱就想想,中国和新加坡,那国情可是天差地别。中国是个大国,有 14 亿人口要养活,要保障这么多人的生活,关键物资和技术要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那能行吗?而新加坡呢,作为一个岛国,自身资源匮乏,一直以来都得依赖外部资源。可就是这么个自己都在为资源问题发愁的国家,领导人居然站出来跟中国说,你别搞自给自足了。这就好比一个小个子跟一个大个子说,你别长肌肉了,长得太壮不好看,你说滑稽不滑稽?
![]()
新加坡:资源困境中求生存
要说对资源安全的重要性体会最深的国家,新加坡肯定算一个。这个岛国,地方小得可怜,面积还没北京市大呢,而且常年缺水,耕地更是少得不像话。就这么个条件,国家的发展战略基本都是在生存危机里逼出来的,那真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上世纪的时候,新加坡 80% 以上的淡水都得依赖马来西亚供应。这就好比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人家稍微有点风吹草动,自己就得提心吊胆。只要水价谈判破裂一次,整个国家就可能陷入大危机,日常生活都得乱套,工厂停工、居民没水喝,那日子简直不敢想。经历过这种事儿之后,新加坡人算是明白了,要想在这世上挺直腰杆过日子,就必须把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他们绞尽脑汁搞出了 “四水龙头战略”。这四个水龙头可各有来头:第一个是集雨水,别看新加坡地方小,可把收集雨水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划定为集水区,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沟渠,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岛,一到下雨,雨水就顺着这些沟渠乖乖流进藏在大楼、公园甚至高尔夫球场下面的十七座水库里,一点都不浪费;第二个是进口水,虽然还是得从马来西亚进口,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新加坡也在慢慢降低对这部分的依赖;第三个是海水淡化,新加坡四周都是海,那就把海水利用起来,建了好几座淡化厂,把盐分去掉变成淡水,这些淡化厂就像一个个高科技的水工厂,藏在公园、居民小区旁边,外观还挺像艺术馆的,噪音也小,就算遇到大旱天,也不愁没水喝;最后一个是再生水,也就是把用过的污水收集起来,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处理工序,净化成能再次使用的水,刚开始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用过的水还能喝?后来政府把瓶装的再生水送到每家每户,让大家尝尝,结果 82% 的人都说还不错,现在每天有四成的自来水都来自马桶和下水道呢。到 2023 年,新加坡的淡水自给率已经达到六成以上了,而且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 2045 年实现完全自主供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加坡人也是拼了,哪怕成本再高也在所不惜,因为这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生存的底线。就拿海水淡化来说,技术成本高得让人咋舌,但为了不被别人掐住水源的脖子,他们还是咬牙坚持干。在粮食和能源方面也是一样,新加坡虽然耕地少,但还是想尽办法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同时积极寻找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努力降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
“双标” 外交:自己拼命做,却劝中国放弃
咱们再回过头来说说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这事儿,越想越觉得离谱。你看啊,新加坡自己在资源问题上那可是拼了命地追求自给自足,前面说的淡水问题就是个典型例子 ,在粮食方面也是如此。新加坡土地少,大部分粮食依赖进口,可这反而让他们更有危机意识,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搞垂直种植,还和中国冷链企业合作,就是为了保障粮食供应链的安全。
再看看能源,新加坡也是想尽办法降低对外依赖,积极寻找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从这些方面就能看出,新加坡自己深知掌握资源命脉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自给自足下了很大功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可转过头来,尚达曼却对中国说,你别搞自给自足了,得和美国、欧洲那些国家相互依赖。这就好比一个人自己拼命攒钱买房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却跟别人说,你别买房了,租房子住多好,这不是双标是什么?中国和新加坡情况不同,中国是大国,有庞大的人口和复杂的产业体系,保障自身的粮食、能源、科技安全是重中之重。而且中国搞自给自足,并不是说要闭关锁国,不跟其他国家合作了,相反,中国一直秉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 ,每年的进出口贸易额都相当可观,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
就拿特斯拉来说,它在中国上海建了超级工厂,发展得风生水起,产能不断提高,还带动了一大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巴斯夫,在广东湛江投资建设一体化基地,这都是中国开放市场、欢迎外资的有力证明。中国在努力实现关键领域自给自足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拉动了全球的消费和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在大国之间搞平衡外交可以理解,但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中国,更不能用双重标准来评判中国的发展道路。一边自己努力实现自给自足,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一边又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去依赖其他国家,这种做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也暴露了其在外交上的短视和自私。
中国的 “自给自足”:被现实逼出来的选择
中国坚持走自给自足的道路,可不是脑子一热随便做的决定,而是被现实给逼的,实实在在是出于无奈之举。
回顾过去这些年,中国在科技等很多重要领域,遭遇了来自外部的重重封锁,简直就像被关进了一个无形的牢笼。就说 2018 年,美国对中兴下了狠手,禁止高通向中兴供货。这一招太毒了,直接掐住了中兴的脖子,让中兴差点一夜之间就倒闭关门。要知道,芯片对于一家科技企业来说,就像心脏对于人一样重要,没了芯片供应,企业根本就运转不起来。
还有 2020 年,荷兰的 ASML 公司在外部压力下,对中国实施光刻机出口限制。光刻机可是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被称为 “芯片制造皇冠上的明珠”,这一限制直接让中国的芯片生产线卡在了最关键的环节。就好比盖房子,材料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关键的那块基石,工程只能被迫停滞。
其实这种科技封锁,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施 “2100 种物资禁运”,从电子设备到精密机床,几乎所有重要的物资和技术都被封堵得死死的。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到处碰壁,举步维艰。
一次次的教训让中国深刻认识到,关键技术要是依赖别人,就永远只能受制于人。就像你把自己家的钥匙交给别人保管,别人随时都能决定你能不能进家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饭碗端稳、能源抓牢、科技搞成。
这些年,中国在粮食、能源、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粮食方面,中国的粮食年产量超过 1.4 万亿斤,稳稳地把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让 14 亿人都能吃饱饭。在能源领域,能源自给率稳定在八成以上,不断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在科技方面,半导体国产化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虽然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一直在努力追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而且,中国搞自给自足,可没有把国门一关,不和别人来往了。相反,中国一直秉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拥抱世界。特斯拉在中国上海的第二工厂不断扩产,发展得红红火火;巴斯夫在广东湛江投建新基地,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也带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
所以说,中国的自给自足,并不是要拒绝全球化,而是为了抵御 “被动脱钩”。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美国不断拉着一些国家搞小集团,对中国进行技术围堵。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必须保证最关键的领域能自己撑得住,不然一旦命脉被别人卡住,再多的口号、再多的努力都白搭。这不是在搞政治作秀,而是实实在在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考虑 ,是一种理性的战略选择。
新加坡的焦虑与 “骑墙外交”
新加坡这个国家,地方不大,也就 700 多平方公里,差不多就咱们一个大点的县城那么大,可它在国际上却挺活跃,尤其是在中美之间,那可是费了不少心思搞平衡。为啥呢?因为它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处在南海和马六甲通道中间,这可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咽喉,每天来来往往的商船不计其数,新加坡就靠着这进出口贸易和金融行业发家致富,成了世界上有名的港口和金融中心 。
中美这两个大国,对新加坡来说,那可都是得罪不起的财神爷。从贸易数据就能看出来,中国和美国是新加坡前两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出口总额的六成都是和中美做的生意。在政治和军事上,新加坡一直和美国走得很近,不仅允许美国使用樟宜海军基地,还时不时跟着美国搞联合军演,在一些国际事务上,也会配合美国的行动,就好像是美国在东南亚的一个 “小跟班”。但在经济上,新加坡又离不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的市场规模大,消费能力强,每年从新加坡进口大量的商品,同时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也不少,很多中国企业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可如今这国际形势,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从俄乌冲突到中美科技战,全球局势越来越复杂,供应链也开始出现 “分裂” 的趋势。美国一直想搞全球供应链 “去中国化”,拉着一帮小弟对中国进行围堵。新加坡这下可犯难了,它既不敢得罪美国,怕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给它穿小鞋,影响它的国家安全;又不能失去中国市场,没了中国这个大买家和投资者,新加坡的经济得遭受重创。
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就导致新加坡搞起了 “骑墙外交”,在中美之间来回摇摆。而尚达曼的讲话,就是这种 “骑墙外交” 的一个典型表现。他对中国喊话,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其实就是想向美国示好,表明自己和美国是站在一边的;但同时,他又不敢完全得罪中国,毕竟中国对新加坡的经济太重要了。所以他的这种做法,看似是在平衡,实际上恰恰暴露了新加坡在中美博弈下的焦虑。
新加坡这种小国,有它自己的安全逻辑,那就是在大国之间搞平衡,谁也不得罪,靠着贸易体系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发展。但中国是大国,有 14 亿人口,要考虑的是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不能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大国要自主,小国要平衡,这是不同的发展路径,谁也没资格对谁指手画脚。
结语:尊重差异,共促和平
咱们说了这么多,也都看明白了,新加坡和中国,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追求。新加坡想保障国家安全,中国要维护国家稳定,这本来井水不犯河水,没什么冲突。但问题就出在,新加坡自己在拼命追求资源自给自足,却反过来劝中国放弃自主,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实在是让人觉得 “伪善”。
中国坚持自给自足,可不是想跟谁对着干,也不是脑子一热瞎决定的。这背后,是被西方的技术封锁、贸易制裁逼出来的,是为了不再被别人 “卡脖子”,是为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给自己留一张安全底牌。中国也从来没说要拒绝全球化,相反,中国一直积极和世界各国合作,欢迎各国企业来投资,一起赚钱。
世界和平这事儿,可不是靠让谁放弃自给自足就能实现的,而是得靠各个国家彼此尊重、相互合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发展道路也不一样,谁都没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大国要保障自身安全和稳定,小国要在大国之间找平衡,大家都有自己的考量。
希望以后各国在国际事务中,都能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合作,少一点对抗。只有这样,世界才能真正实现和平与发展,大家也都能过上好日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