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最近,《再见爱人5》强势回归,自10月开播以来掀起广泛讨论。
节目里,男嘉宾点评明星妻子的一句“最大的付出是生儿子”,更是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
说出这话的,是演员邓莎的丈夫路行。
在外人看人,邓莎过着很多人羡慕的“完美生活”。
![]()
丈夫是企业高管,儿子又懂事又帅,一家子住在北京的别墅,物质条件非常优越。
自己也曾出演过多部热播古装剧,比如《美人心计》、《延禧攻略》、《知否》。
虽然不是主角,但邓莎的路人缘不错,因其甜美的长相被媒体誉为“古典美人”。
![]()
而他的丈夫路行,曾是银行副行长,现在担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
邓莎嫁给路行的时候,邓莎27岁,路行45岁。
他俩的婚姻,是一场相差18岁的女明星与豪门之恋。
![]()
连网友都隔空羡慕:
“有钱、岁数大的老公还不回家、儿子又帅又懂事,想想都笑醒了。”
![]()
然而,当他们俩的夫妻相处,被展现在屏幕前时,却让人唏嘘不已。
对邓莎而言,鼓起勇气参加《再见爱人》,是她为挽救婚姻所做的一次艰难尝试。
她本希望借助节目的力量,让丈夫看见她多年的付出,听见她内心的委屈,从而获得那份渴望已久的尊重。
但她万万没想到,她非但没有等来理解与改变,反而等来了更残酷的“忽视”。
![]()
缺席的爸 孤独的妈
这段看似光鲜、实则失衡的婚姻背后,其实早有预兆。
时间倒回到2012年。
27岁的邓莎凭借《笑傲江湖》中的"仪琳"一角崭露头角,正处于事业上升期。
![]()
然而,也是在那时候,她查出来怀孕。
选家庭还是事业?邓莎选择了前者。
她毅然推掉了所有戏约,选择与年长18岁的路行结婚,给演艺生涯按下了暂停键。
然而,在怀孕期间,路行一次孕检也没有陪过邓莎。
一场一个人的独角戏,从那时候就悄然开始发生。
![]()
结婚后,邓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丈夫路行,却长期处于缺席状态。
从孩子的家长会,到每年的体检,路行一次都没出现过,连儿子上了什么兴趣班都不知道。
是邓莎,独自承担了育儿、陪伴等所有家庭事务。
据邓莎描述,丈夫对家庭的付出,可能就只剩下给孩子支付学费。
![]()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两人的相处状态。
他们过着半分居的生活,路行平时住在公司附近,只有周末才回家。
即使共处一室,两人也可以一整天不说一句话。
邓莎在节目里坦言,有时候他们一周都不联系。
![]()
然而,即便邓莎付出了这么多,她也没有换来丈夫同等的回报和尊重。
在节目中,当被问及邓莎为两人关系最大的付出时,路行的答案是:“生儿子”。
对于邓莎曾为之奋斗并牺牲的演艺事业,路行则不以为意地评价道:
“反正她就演那些丫鬟什么的,宫女之类的”。
谈到邓莎因家庭放弃事业,路行认为,即使邓莎不在这个时候生孩子,事业也不一定好。
![]()
这些言论,不仅仅是轻视了邓莎的付出,更是将她的价值物化为一个生育工具。
面对这样轻视自己的丈夫,邓莎在婚姻中感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孤独,并将其形容为“丧偶式婚姻”。
![]()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说:
当个体在情感倾注对象身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转移情感倾注对象的方式,再次获得满足。
在这个冰冷、失衡的家庭系统中,12岁的儿子大麟子,就这样被推到了那个需要补位的位置上。
![]()
懂事背后的代价
当别的孩子还在为作业讨价还价时,12岁的大麟子,已经活成了无数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这份超越年龄的成熟背后,藏着让人心疼的故事。
最先显露的,是他异于常人的敏感。
节目中,邓莎担心父母矛盾会影响孩子,于是带着试探的语气问儿子:“爸爸妈妈不吵架吧?”
大麟子一边玩手指,一边轻轻地说:”但也不说话”。
![]()
这句平静的回答,精准地指出了这个家庭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激烈的冲突,而是疏离的沉默。
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是他在这个家庭中慢慢练就的生存技能。
对孩子而言,持续的沉默有时比争吵更让人不安。
因为在沉默疏离的氛围里,孩子能感受到不对劲,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时刻保持着警觉。
![]()
基于这份敏感,他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保护妈妈的角色。
有一次,察觉到妈妈提到爸爸时的失落神情,大麟子很自然地说:
"如果他(爸爸)干什么你就告诉我,我直接和他说。"
这句本该出自成年人口中的话,从一个12岁孩子嘴里说出来,显得格外沉重。
他不仅敏锐地捕捉到妈妈的情绪,更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化解这个问题。
![]()
这些行为,逐渐固化成他日常的懂事。
在邓莎分享的日常视频里,大麟子早上八点半就自己起床,独自吃饭、学习,完全不用妈妈操心。
视频里展现出来的自律,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亲职化。
说的是,因为父母的心理不成熟,或丧失了部分照料孩子的义务,导致孩子被迫承担起照顾父母情绪的责任,本质是一种角色颠倒。
对大麟子来说,他不再是单纯接受爱的孩子,而是成了母亲的情感寄托。
他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分担着本应由丈夫承担的情感支持。
![]()
表面上看,这是个懂事得让人欣慰的孩子;实际上,这是个被迫提前长大的孩子。
一个12岁的孩子,本该在操场上自由奔跑,会为小事哭闹,能任性撒娇。
但大麟子早早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敢发脾气,不敢不懂事,因为怕自己出格的行为会打破家里脆弱的平衡。
这种长期的自我压抑,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自我价值感可能会建立在"我是否足够有用"、"我是否能让妈妈开心"之上,而不是"我本身值得被爱"。
![]()
这样的模式一旦固化,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他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习惯于牺牲自己来换取他人的认可。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慢慢长大,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
被迫提前成熟,看似是成长,实则是某种程度的失去。
![]()
让孩子回归孩子的位置
大麟子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缩影,更是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许多家庭可能存在的失衡。
它给所有父母,尤其是孩子正处于性格形成关键期的家长,提了一个醒:
孩子的行为背后,可能是家庭关系的折射。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敏感、内向、软弱,觉得是孩子哪里出了问题。
但其实,这些异常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因为家庭关系紧张所导致的。
一个在父母长期冷战中生活的孩子,会变得敏感而紧张;
一个被迫成为母亲情感寄托的儿子,会失去他这个年纪应有的任性和活泼。
就像大麟子的懂事早熟,正是他对家庭冰冷氛围的一种适应策略。
![]()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从盲目地纠正孩子,转向关键的一步——改善家庭氛围。
比如夫妻之间出现分歧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更不要让孩子充当传话筒。
即使出现了争吵,也可以在事后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之间的问题是我们大人的事,不是因为你,我们会自己解决。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永远爱你。
这段话有着神奇的治愈力量。
它能帮助孩子从自责内疚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他明白:
维持家庭和谐不是他的责任,他只需要安心做自己。
![]()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所说: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做孩子。
孩子会发现,自己不需要做家庭的情绪观察员,不需要做妈妈的守护者,
他只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地当一个孩子。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但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在为孩子创造着新的可能。
当我们看到孩子脸上重新绽放出无忧无虑的笑容时,就会明白: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如果孩子厌学、抑郁、沉迷手机
价值观偏差、亲子关系紧张…
可以添加老师,
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