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看似普通的低温液体,却曾让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惊慌。
2022年春天,中国几所顶尖大学的实验室里,焦虑蔓延。
不是仪器故障,也不是经费问题。
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液氦断供了。
短短几个月,价格从每升80元飙升至400元。
![]()
有实验室不得不临时拆解价值千万的低温系统,只为回收那点仅存的氦气,让科研再坚持几天。
同一时间,国内的半导体企业、航天制造单位、医疗影像设备厂商,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压力。
MRI机器的冷却系统、芯片制造的真空工艺、火箭发动机的测试平台。
这些代表国家尖端科技的门面,都因为一瓶气体,陷入了被动。
一瓶气体,成为卡住中国高科技脖子的“隐形手”。
![]()
“气体稀土”
氦,是元素周期表上排名第二的轻元素。
却是现代科技体系中的战略砝码。
它无色、无味、惰性,拥有地球上最低的沸点(-269°C),是制造超低温环境不可替代的“冷却之血”。
![]()
但地球上的氦气太少了。
它主要来自地下岩层中铀、钍等元素,数万年放射性衰变的副产品。
封存在极少数的天然气田里。
更关键的是,它轻得任性,一旦泄漏便直奔太空,永不回头。
人类能用的,只是地下的那点库存。
过去几十年,全球90%以上的氦气供应,掌握在美国手中。
得克萨斯州阿马里洛的“联邦氦储备”,就像全球氦气的“中央银行”。
掌控着提取、纯化、运输和定价的巨大权力。
我们的芯片厂、科研机构,都依赖一条看不见的、却随时可能被拧紧的输气管。
![]()
这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而是“战略否决权”。
氦气在最终产品成本中占比可能不到0.01%。
但没有它,整个系统就是100%停摆。
一位资深科研人员曾感叹:“那时候,我们囤液氦就像囤战备粮,心里总是不踏实。”
![]()
从“废氣”中淘出“氣黄金”
资源禀赋不足,是中国面临的原生困境。
美国的天然气田氦含量可达0.66%甚至更高,而中国的气田普遍含量仅在0.1%-0.3%之间.
按传统方式提取,成本高昂,几乎不具经济价值。
但中国工程师们,找到了一把“金钥匙”,LNG-BOG提氦技术。
![]()
什么是BOG?
当液化天然气(LNG)在储罐中安静地待着时,由于微小的热量渗入,会有一部分液体气化,这就是“闪蒸气”。
过去,这些宝贵的BOG大多被直接燃烧或排放。既浪费,也不环保。
中国科学家却发现,在这股“废氣”中,氦气浓度能被自然“富集”到1%以上,甚至更高。
这相当于把分散的“金沙”聚成了“金矿”,使得工业化、经济化提氦成为可能。
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技术壁垒极高。
欧美巨头对此严密技术封锁,低温设备的核心部件对中国禁运。
然而,封锁,从来都是创新的催化剂。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中科富海等企业,开始了艰苦攻关。
低温精馏、吸附材料、工艺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从零突破。
2020年10月,捷报传来。
![]()
国内首套LNG-BOG低温提氦装置在宁夏盐池成功投产。
氦气提取率高达98%,产品纯度达到99.999%。
这一刻,我们不仅提取一种气体,更是打通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任督二脉”。
随后,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多个BOG提氦项目纷纷上马。
中国氦气产能开始爬坡。
![]()
装备自立
氦气提取出来了,但如何运输?
这是横亘在前的最后一道天堑。
氦气极轻,以气态运输极不经济。
唯一的办法,是将其冷却至-269°C,变成液氦,大幅缩小体积。
![]()
这就需要一个极其特殊的容器,液氦罐箱。
它必须能抵御接近绝对零度的极寒,保证液氦在长途跋涉中几乎不蒸发。
这种罐箱的制造工艺堪称顶尖。
此前全球只有欧美少数几家公司能造,总数不过2000多个。
它们对中国严格限制出口,想买?数量受限;想租?看人脸色。
这好比有了好酒,却找不到像样的酒壶,随时可能漏光。
这一次,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站了出来。
2022年,中集安瑞科研发成功国内首台液氦罐箱。
2023年,杭氧集团自主研制的40英尺液氦罐箱,满载着从俄罗斯进口的液氦,成功运抵吉林珲春口岸。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运输,而是一次全链路的压力测试。
![]()
结果:完美!
我们不仅有了“淘金”的技术,更自己造出了“运金子的保险箱”。
这条供应链上最脆弱的一环,被彻底焊牢了。
![]()
战略布局,双线并举
技术突破和装备自立,赋予了我们布局全球的底气。
中国的氦气战略,是聪明的“双线并举”。
优先国内挖潜。
![]()
在新疆、四川等地,加快自有氦资源的勘探和利用。
虽然总量有限,但这是“压舱石”,保障最基本的战略需求。
其次海外多元化。
我们敏锐地将进口主渠道从美国转向卡塔尔。
更妙的一步棋,是走向合作共赢。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的俄罗斯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将是未来全球最大的氦气供应地之一。
我们出技术、出工程,换回的是稳定、不受第三方干扰的供应线。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
数据显示,中国氦气对外依存度已从最高的95%降至约85%。
这10个百分点的变化,看似不大,背后却是从0到1的质变,是战略安全感的根本提升。
这场历时多年的“氦气战”,它不仅是为了解决一种气体的供应问题。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是掌握从最底层元素到最终产品的全链条能力。
![]()
当我们的卫星直冲云霄,当我们的芯片刻蚀出更细的纳米线,当医院的MRI机器为病患带来清晰的影像.
那瓶看不见的液氦,正在背后安静地提供着-269°C的坚定支撑。
过去,我们虽为工业巨人,氦却依赖他人。
今天,通过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在无声处的坚守与创新,我们终于可以自主而深长地呼吸。
这口气,喘得踏实,也喘出了中国科技走向更远未来的底气。
素材来源
1.《地球知识局》He独立反击战,中国打赢了!
2.《新华网》建立自主可控稳定氦气供应链 杭氧集团自研液氦罐首车满载陆运入境
3.《观察者》这10%的进步,为什么对中国意义如此重大?
本文作者 | 柠檬雪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