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书法界一直在热议一位“书法神童”,他名叫李明,来自广西,在网络上走红至少已经有一两年了,靠着一手龙飞凤舞的字,他吸引了很多粉丝,其自媒体发布的视频累积点赞量可能已经超过千万,连《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也转发过。
![]()
这孩子的书法备受争议,可以总结为“大众点赞、业内狂喷”,如果我们点开李明书法视频的评论区,会发现诸如“写得真好”“神童”“王羲之再世”的留言,也有一些人建议“多临帖”“找个老师指导一下吧”这类的关切之语。
![]()
其实,如果我们稍有书法知识,欣赏过一些经典作,就能一眼看出李明小朋友写的就是“江湖体”,虽然他驾驭毛笔的能力强,但仍然无法说他的字是真正意义的“书法”,就好比一个身强体壮的人并不意味着就是“格斗高手”。
![]()
虽然李明的字并不值得推崇,但不少人还是选择支持他,有网友甚至直言“相比于书协专家们的‘鬼画符’,宁愿看这种‘江湖体’”“这总比曾翔吼书写得好吧”。那么,如果我们非要在李明、曾翔之间二选一,您愿意看谁的作品呢?
![]()
坦白来讲,曾翔的书法造诣、功底非常高,近些年他进行的“笔墨实验”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所以大众看不懂,有点“曲高和寡”的意思,邵岩、王冬龄也是如此。曾翔曾师从刘炳森、沈鹏,遍临碑帖,兼习篆刻。
![]()
曾翔深耕汉隶与北魏碑刻,对《张迁碑》《石门铭》消化极深,同时融入二王帖学笔意,避免碑体易显的板滞,形成“碑的厚重与帖的流畅”的融合特质。
![]()
他在笔画、结字上进行突破,大胆运用变形、错位等手段进行书写,融入涨墨,边缘虽漫漶却不失笔画轮廓,既保留碑体的厚重,又增加墨色层次。其创新并非无本之木,而是“对传统技法的当代解读”。一方面将“书写状态”融入创作,如外界争议的“吼书”,实则是对传统“作书重意气”的延伸。
![]()
借鉴现代绘画的视觉焦点理论,却未脱离汉字结构本身。学界评价呈现两极,支持者认为其推动碑学的当代转化,反对者质疑其“过度解构”。但客观而言,其创新始终以“传统技法为底线”,为当代书法提供了“碑帖融合”、与世界接轨的实践样本。
![]()
其实,李明和曾翔代表了中国书法创新的两种路径:一种像是无根之木,抛弃传统笔法,强调笔画、结字的姿态;另一种兼收并蓄,把能运用的都运用上,导致“消化不良”,只是前者由于更直观的展现了汉字的美感,所以能吸引更多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