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举办首届学术沙龙活动。活动特邀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获得者陈人杰教授,及北京理工大学黄永鑫副教授莅临交流并作专题报告。公司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潘郑泽博士也同台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此次活动为海亮新能源技术团队带来了一场前沿学术盛宴,深化了校企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学术沙龙在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举行,公司管理层、技术研发骨干及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全体成员参加了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热烈。
报告环节首先由陈人杰教授开启,他以《功能电解质设计与多尺度表征》为题,系统阐述了锂离子电池及下一代固态电池体系中电解质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陈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团队在新型功能电解质的设计、合成及多尺度表征技术方面的突破性工作,揭示了固态电池与铜基集流体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为高性能、差异化电池集流体的开发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
![]()
随后,黄永鑫副教授带来了题为《铜基集流体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的精彩报告。他全面回顾了铜箔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的发展脉络,从生产工艺的演进、微观结构的调控,到性能指标的提升,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黄教授重点展望了未来对更高导电率、更综合力学性能、更轻量化以及表面改性技术的新型铜基集流体的需求与发展趋势。在报告最后,黄教授介绍了团队在高通量计算与自动化实验室平台打造方面的进展,黄教授指出:自动化实验平台在为新型功能集流体的快速设计与性能预测开辟全新路径,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与海亮智能实验室的数字化研发方向高度契合。
![]()
紧接着,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的潘郑泽博士,基于公司研发实践,作了《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发展路线》的报告。他详细分析了当前主流铜箔集流体的技术特点与市场应用,并分享了公司在适配硅碳负极、锂金属电池以及固态电池体系集流体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规划。
在每位专家报告后的互动环节,与会人员踊跃提问,就报告中的技术细节、行业难点及潜在合作方向与三位专家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探讨,现场思想碰撞不断,激发出许多新的研究灵感。
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海亮新能源技术团队对电池核心材料前沿动态的认知,也为甘肃海亮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顶尖学术机构之间搭建了坚实的交流桥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举办此类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吸纳学界智慧,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的进步贡献海亮力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