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被很多朋友称为经典,刘罗锅刘墉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
![]()
但在1958年,山东高密一个看似普通的考古行动,竟然给这位被民间传说“包装”了几百年的刘罗锅,揭开了真面目。
上世纪50年代,全国范围内对古代墓葬的调查比较频繁,尤其是清代重要人物的墓地,考古部门都很重视,当时山东高密的这支考古队,原本只是想找一座清代官员的墓,没想到竟然顺藤摸瓜挖到了民间传说中的“刘罗锅”,也就是刘墉的坟地。
![]()
墓地的位置并不显眼,周围也没有什么特别宏伟的建筑或石碑,甚至连个像样的墓志铭都没有,这就很奇怪了,按理说一个做过清朝宰相的人,哪怕不是王公贵族,也该有点排场。
结果现场不仅没有金银玉器,墓地外观也简陋得很,要不是发现了一块残破的刻着“刘氏”字样的石头,谁都不会把这座坟和刘墉扯上关系。
![]()
更让人震惊的是,当棺材打开以后,专家们发现里面的遗骸根本就不是传说中那个矮小驼背的形象,刘墉的骨架非常高大,腿骨长得惊人,根据测量,他生前的身高估计要接近两米,而且脊椎非常笔直,没有一点驼背的迹象。
这一下就彻底推翻了我们从小听到的“刘罗锅”形象。
![]()
那刘罗锅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称呼的来源,其实和历史中真实的刘墉关系并不大,根据清代的文献记载,刘墉在朝中虽然为人低调,但形象威严,特别高大。
他在朝堂上因为个子太高,每次站在皇帝面前都要微微弯腰,以示尊敬,久而久之,可能就被一些人误解成他是弯腰驼背,再加上民间说书人、戏曲艺人为了增加趣味性,就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背着锅走路、身材滑稽的小老头。
![]()
这种形象在民间流传得特别广,尤其是在清末和民国年间,《刘公案》这些评书、戏曲都喜欢把他写成一个丑角式的清官,和当时的和珅对立,看得人拍手叫好,但实际上这跟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
从考古现场的实物来看,墓里没有发现所谓“富可敌国”的陪葬品,连一件像样的金银器物都没有,只有几件日常用品,比如一些灯芯草、木炭,还有一块明显属于官员随身的笏板和印章,所有这些都说明,刘墉的生活可能比传说中要简朴得多。
如果再看一下清代朝廷的制度,也能印证这个说法,清朝对官员的体貌有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进士出身、能当上翰林院编修、再升到地方大员的,几乎必须是身体健康、仪表堂堂的。
![]()
刘墉能一路升到体仁阁大学士,说明他的形象应该是非常符合朝廷审美的,清代档案里也没有关于他身体有残疾的正式记载。
刘墉的仕途其实非常清晰,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做过江苏学政、江宁知府、礼部尚书等职务,最后官至内阁大学士,虽然中间也有因为属下出问题被牵连的经历,但总体来说,他是一位“有起有落”,但一直稳在朝堂上的重臣。
他跟和珅之间确实有交集,也曾在一些案件中持有不同意见,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死敌”,更多是职场上的博弈。
![]()
刘墉后来也确实因为年纪大了,走路的时候有些佝偻,但那是自然老化,不是先天驼背,有意思的是,嘉庆皇帝曾经私下里叫他“刘驼子”,也是个开玩笑的称呼,结果被后人当了真,再加上民间艺术的加工,一个“聪明又滑稽”的刘罗锅形象就这样被固定下来了。
实际上的刘墉,是一个很典型的清代中期文官,他不像有些人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完全是那种死守清规的死板官员,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很懂得进退,也知道什么时候该挺身而出,什么时候该守住底线。
比如他曾经因为揭露江苏科场舞弊被乾隆看重,也因为下属出事差点被问斩,但最后还是保住了性命。
![]()
在和珅倒台后,嘉庆重新启用他,让他参与重要案件的审理,也足以证明他在新皇帝心中还是有分量的,也侧面印证了,他不属于和珅那一派,也不是那种彻底反对和珅的人,而是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尽量不站队的“中间派”。
除了政治上的角色,刘墉在书法上的成就也很高,他的字厚重有力,被称为“绵里裹铁”,是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
![]()
他写的字在当时就非常抢手,很多外国使节到清朝来,都以得到一幅刘墉的墨宝为荣,就连琉球和朝鲜的使臣,也会专门带回去当作“国礼”。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墓里没有太多珍贵的陪葬品,可能他本人并不追求奢侈的生活,也不太在意后人怎么纪念他,更看重的是在生前留下文化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倒是和很多清代文人的风格比较接近。
![]()
其实,刘墉墓的发现,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很多民间传说里的历史人物,像刘墉这样被“艺术加工”得面目全非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包拯、纪晓岚、狄仁杰这些人,也都在戏剧和小说里被塑造成了和真实情况差距很大的形象。
挖掘工作结束后,专家们也对墓葬做了保护处理,没有大肆宣传,也没有拿来炒作,这种做法其实挺值得肯定的。
毕竟像刘墉这样的历史人物,本来就不该被娱乐化太严重,他的墓地虽然简朴,但给我们留下的资料却非常有力地推翻了一个几百年来的误解。
![]()
这件事如果单看考古细节,确实不算惊天动地,但它背后反映出来的历史误读,却值得好好琢磨,我们从小看电视剧、听评书,对“刘罗锅”那张脸已经很熟了。
可是不看实地考古、不查真实史料,真不知道这张脸其实是“画”出来的,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
![]()
刘墉墓地的发现,虽然没金没银,但它“挖”出来的,是一段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重新认识历史人物的宝贵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