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0月28日,科创板成长层迎来首批3家上市企业
编者按:商业航天正处由“技术可行”迈向“工程可复制、商业可持续”的关键拐点。凡涉产业评析,争议在所难免;然而,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基石,也是实现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
我们愿把争议置于事实与证据的坐标系中:以求真务实为底线,以实事求是为方法,尽量剔除立场与情绪的噪声。
本文不就具体企业作褒贬,也不预设结论,而是向外看、向后看、向事实里看——以既有能力为参照,辨明何为存量、何为增量。取材难免取舍,然总胜于无;愿以此抛砖引玉,就事论证。
至于未有定论者,交由时间与工程曲线回答。
——————全文6284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
10月28日,必贝特、禾元生物和西安奕材3家公司同时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开盘后集体“暴涨”,这也是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企业。
同日,上交所理事长邱勇在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仪式现场发表致辞时表示…要把好准入关,更好识别优质科创企业,支持商业航天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适用第五套标准,不拘一格支持具有参与全球竞争潜力的“硬科技”企业上市。
![]()
图源/证券日报
此前已有文章讨论我国商业火箭扎堆IPO现象,5家火箭公司IPO辅导,谁能率先上市?文章发出后引来大量私信讨论,大多关乎“如何评判支持?”、“怎样定义科创属性?”等问题。
不夸张的说,科创板通过标准五支持亏损阶段的商业航天企业,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能否加快建成世界一流能力的重要一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因为重大,所以更需慎重,更求精准。
壹、为什么“精准识别科创属性”至关重要
在全球资本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再定位与制度创新的当口,科创板与成长层承载着“金融支持科技”的枢纽角色。
精准识别科创属性,不只是入场门槛,更是资源配置的航向标:它把工程上的“真进步”翻译为资本的“真定价”,避免以补贴、叙事与规模幻觉挤出真正的技术增量,抑制“劣币驱逐良币”。
- 对国际投资者而言,这是关于规则确定性与专业性的信号;
- 对国内产业,这是关于资本成本、估值口径与研发周期的预期管理;
- 对社会心理,这是关于信心与信任的锚。
当市场能区分“现象红利”与“技术红利”,资金才会形成长期耐心,技术才有连续迭代的时间,创新者也才不必依赖短期博弈以求生存。
归根结底,识别的精度决定了价格的温度、产业的速度与社会的稳定度。
贰、识别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从监管实践看,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专门为“尚未形成一定收入但核心技术显著、研发投入持续且商业前景明确”的硬科技企业打开制度之门。
2025年“1+6”改革之后,监管对“硬科技”的容纳度与适配性显著提升: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并强调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
监管层在陆家嘴论坛与金融街论坛上的连续表态,均指向这一方向:“在把好准入关的同时,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探索适配第五套标准的路径,服务“具有参与全球竞争潜力”的硬科技企业上市。”
与此同时,交易所层面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也给出了“可量化”的抓手:近三年研发占比或绝对额、研发人员占比、与主营相关的发明专利数量以及营收增长或规模等;若采用第五套标准,部分营收指标豁免,但需以“市值+研发”为主线,并辅以信息披露与适当性管理的强化安排。
把这些监管口径与“科创”二字的字面与本质对齐,可以形成一套面向商业航天的识别方法。
1、“科”:以技术手段为内核的可测度性
- 可分解的系统工程链条。发动机—结构贮箱—热防护—制导/制导律/再入—地面总体与试验台站—发射与测发控等。每一环节都应有TRL(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的量化证据:试车时长、工作循环、冗余设计、关键件寿命与边界工况验证等。以我国产业实践为例,液体发动机与氢氧机试验台、长程试车、动力系统整机联试均有体系化设施与记录可依,这是“科”的实证基础。
- 量化到“产品级性能”。包括发动机推力/室压/比冲区间、箭体结构工艺和制造创新(材料体系、筒段制造)、整箭运载能力(LEO/SSO/GTO等),以及批产节拍与一致性管控的工艺/计量证据。近年来关于大直径贮箱制造能力、长筒段工艺、轻质高强材料的公开报道,体现出“科”的可验证性与可持续迭代路径。
2、“创”:以“新”为关键的对比维
- 现象之新:出现以往没有的构型形式、工艺路线、结构尺寸、批产节拍或任务组织方式。
- 效果之新:带来明显的性能跃迁或成本结构重构(单位千克成本的显著提升)。
- 能力之新:不仅仅是最终交付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关键产品的自主研发、自主可控以及基于此的可持续迭代性,也应被纳入“创”的考量。
监管口径中的“市值+研发”、以及对未盈利企业的适配性制度,本质上是在容纳“创”的早期态势:允许“技术—产品—商业”三者时序上错位,但要求披露与风险提示到位。
3、“国际参照”:构建客观坐标系
- 与全球主流运载体系对标。如国际上现役/在研体系的运力谱系、重复使用能力(回收验证的积累/回收任务的开展/可复用性等)、下一代动力系统和火箭的开发进展等。
然而,在当下低轨巨型星座建设的产业背景下,国际上的对标对象只有SpaceX,Blue Origin,RocketLab和Firefly,均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制企业,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SpaceX,通过猎鹰九号一型火箭独霸全球发射服务市场,并给我国造成直接压力。火神号虽仍在发射,但是从发射频次可以看出其竞争力和可持续性都已是英雄迟暮。 - 以技术架构与经济性为落点。与国际先进的低成本、可复用、单一型号规模化发射进行结构性对比,从技术套件的构成评估主力产品的可迭代性,以及基于可迭代性的经济可持续性。
比如猎鹰九号,开发至Block5阶段才进入到稳定技术状态,而其可持续迭代性依托于SpaceX垂直一体化的产品技术架构,尤其是猎鹰九使用的梅林发动机的持续迭代,使得猎鹰九火箭彻底摆脱了美国原有火箭研制单位的配套约束,并且能够基于新的设计实现经济型。
上述三条合在一起,构成监管对“第五套标准”可验证、可披露、可比较的识别路径:以“科”为证据,以“创”为目标,以“国际参照”为刻度;并且与“科创成长层”制度化分层相衔接,使“未盈利但硬核”的企业可以有门槛、成体系地进入资本市场的尽调/博弈/定价流程中。
叁、先厘清“已有之物”:长征系列的能力
若要判断“什么才是新的、创新的”,第一步是把国家队时代已具备的能力讲清楚。商业航天企业存在的价值的评定,其中一个核心的坐标是国家队已经做到了什么,所谓要看到过往,才能看清未来。
以下从运力、构型、技术路线、配套体系四个维度,梳理长征系列的公开、可核实能力(以代表性型号为样本,不穷尽)。
(A)运力谱系:从“吨级到十余吨级”的覆盖与递进
注:近地/太阳同步/地球同步转移等轨道的代表性能力值(选取具有权威公开来源的数据点):
- 长征五号(含五号乙):新一代大直径族谱,近地轨道最大运力约25吨,GTO约14吨,是我国目前现役运载家族中的重量级平台,承担空间站、深空任务等重型发射。 因此,如果单从运力角度对比,中国已经有了“猎鹰九号”,因此,商业航天企业单从运力的角度对标猎鹰九号的现实价值不足。
- 长征七号甲(CZ-7A):面向GTO等任务,GTO运力约7吨,承担复杂入轨需求。
- 长征八号(CZ-8及后续改进构型):面向700公里SSO约5吨;公开报道显示改进构型(如CZ-8A)可达SSO约7吨。
- 长征六号甲(CZ-6A):我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面向SSO≥4吨的应用场景,服务星座化与批量化任务的“中端马车”。
- 长征四丙(CZ-4C):主攻SSO 700–800公里的业务型号,700公里SSO约3.0–3.2吨(多家权威媒体/机构口径一致),长期承担对地观测、气象等任务。
- 长征十二号(新一代中型液体):2024年底首飞,公开披露LEO约≥10吨、700 公里SSO约6吨,填补中高端“单芯级”快速批产的能力段。
观察1:我国现役/在研长征火箭有完整的非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型谱,运力已覆盖从低轨多星到GTO,并持续向更高结构效率与批量发射节拍演进。
观察2:5米级、3.8米级、3.35米级箭体族谱,形成了从重型—中型—中轻型一次性火箭的层级分布,为“以任务牵引匹配箭型—降低单位成本”提供了平台化前提。
(B)构型体系:两级、两级半、三级与多助推的家族化
- 两级/两级半/三级多样化:如两级半+四助推(典型重型平台)、两级光杆(新一代中型液体的极简构型思路)、三级/二级+上面级(覆盖不同入轨与变轨需求)。
- 捆绑型谱0/2/4枚捆绑的成熟工程化方案长期服役,3.35米级助推与大直径芯级的组合形成“多场景—多价位带”的任务匹配能力。
- 固体捆绑工程化:以长征六甲为标志,固体侧的工程化与一致性生产能力完成了验证与规模化迭代,支撑中端高频任务的“发射节拍”。
(C)推进剂路线:固体—常规液体—低温系统的体系化掌握
- 固体:全固/固助并行推进,强调“快速、简化、响应”;面向星座组网、应急发射等场景。官方口径对大推力固体发动机的攻关亦有公开报道。
- 常规液体(含高推力煤油系):百吨级发动机族谱形成,500吨级液氧煤油(在研)的关键部件联试等进展,为重型化与更大起飞推力奠定基础。
- 低温氢氧:自大推力氢氧机到补燃循环高室压氢氧机(220吨级)的整机试验公开报道,体现出在“上面级、载人/深空任务”方向的持续能力演化。
(D)配套体系:从材料、贮箱到台站与总装总测的全链条
- 大直径贮箱制造:5米级箭体、3.35米级与3.8米级家族化贮箱、长筒段工艺突破,使环焊缝数量减少、结构效率提升、成本显著下降(公开报道给出降本与提效的量化)。
- 发动机台站与动力系统试验:520秒长程试车、整机/动力系统联合试验、最大承载能力与低温供给能力显著的试验塔架等,支撑高可靠性的工程化门槛。
- 整流罩与接口族谱:5.2米/4.2米整流罩规格的公开信息,显示对大尺寸有效载荷的包装兼容度上移,利于星座大平台与大型单星任务。
- YF系列覆盖的推力梯度:从数吨级(上面级氢氧机)到百吨级(一子级主机)形成梯度,满足不同级段的推进需求。公开资料显示,典型百吨级煤油机与数吨至十余吨级氢氧上面级机长期服役与迭代。
观察:以长征家族为代表的“国家队能力母本”,在运力梯度、构型谱系、推进路线、材料与制造、发动机台站与动力系统等方面已有长期“实战化”沉淀。也正因如此,判断什么才是“新的、创新的”,应当以此为“已具备的基线”。
肆、国际坐标:与SpaceX发射能力背后的技术对比
对比不是为了情绪化评判,而是为了精准定位差距。
从“已具备的国家队能力母本”出发,与SpaceX在发射能力与工程组织的代表性做法进行结构性对照,可以把尚未跨越为“产品级”的关键门槛明确出来:并且仅限于“确属差距、且与商业可持续直接相关”的项目。
结论先行: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产品化落地并实现规模化、常态化应用的关键技术与产品主要在三项:
1、大型液体火箭的一子级重复使用(工程化验证、规模化使用);
2、超大推力全流量补燃循环的发动机产品(不仅是样机或试验件,而是工程化可重复使用的产品族群);
3、超重型两级重复使用(上/下两级全可复用的体系化能力)。
下面分条论证其必要性与差距维度。
1、大型液体一子级重复使用:从“单点回收”到“航班化复用”
- SpaceX 参照:猎鹰九号以“常态化落海/落地回收+高周转复用”改写了低轨商业化成本曲线;官方资料公开了F9的载荷能力(LEO/GTO等)与可复用的一子级设计,第三方统计亦长期跟踪其发射与复用规模。其工程本质在于回收硬件(可控再入/格栅舵/落脚等)+发动机与结构的寿命设计+地面流程与供应链的复用节拍。
- 我们的差距:在大推力液体平台上实现高频回收+多次复用,对热环境、姿态控制、再入载荷、发动机二次/多次点火寿命与地面检测—翻修—再发射节拍提出系统级要求。现阶段我们在台站、材料、动力系统等“单项能力”具备扎实基础,虽然航天科技集团在内的3家企业已经实现了VTVL的前期验证,体现出了技术上的进展和积累,但尚未形成航班化、常态化的复用工程闭环。
- 为何必须补齐?没有火箭的回收复用技术突破,没有基于回收复用技术突破的“规模化复用”,就难以把发射边际成本压到全球竞争力区间,也难以支撑星座时代“高频—高节拍—高一致性”的产业节律。
2、全流量补燃循环的发动机产品化
- SpaceX 参照:Raptor 是全流量补燃循环的代表性产品族群(含海平面与真空型),首先实现了“此循环型”的实际飞行,并围绕复用迭代(R2/R3)持续优化室压、推重比、制造可得性与热环境,其官方/百科资料对循环类型与演进脉络有系统描述。
- 我们的进展与差距:我们在氢氧补燃与高推力煤油机方向都有重要试验与关键件联试进展(220吨级补燃氢氧整机试验、500吨级煤油机关键单元联试等),说明闭式循环与大推力方向的路线清晰、台站与系统集成能力可为。但与“全流量补燃发动机产品”相比,仍缺少“支持多次飞行的复用能力、大批量一致性制造、面向复用的寿命管理”能力。
- 为何必须补齐?没有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发动机,走不到两级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意味着我们能够有明天(一级重复使用,猎鹰九号时代),但是走不到后天(Starship星舰时代)。
3、超重火箭的两级复用能力
- SpaceX 参照:Starship/超重系统瞄准两级全复用,以“极端高运力+完全复用”重构发射经济学。其官方页面长期披露系统目标、发动机家族与结构路线,全球媒体亦持续跟踪飞行测试与监管进展。
- 我们的路径与差距:我们对重型运载(长征九号)方向及其动力系统、结构难题与制造挑战有系统论述与在研体系;但“两级复用”不仅是再入与热防护问题,更是上/下两级协同的寿命与周转体系、地面流程再造与大尺寸复合/金属结构在复用场景下的损伤容限数据库问题。现阶段,应从重型平台工程化+复用技术分系统演示两条线并进。
回收和复用(尤其是“一子级航班化化复用”和“二级复用”)+“全流量补燃发动机的产品化”,是我们从“已具备的国家队能力母本”跨到“全球成本/能力前沿”的三道门槛。
补齐它们,既能服务星座高频时代,也能为深空与载人提供经济性与能力上限的双重支撑。
第五套标准的产业叙事,需要有基于技术理解的精准识别
当我们在谈商业航天的时候,已经开始习惯性的把航天央企放在一边,把航天科技集团为主力的央企已经取得的成就,已经建成的能力放在一边。
这带来了当看待商业航天的时候无法分辨新瓶装旧酒的产业包装,从而失去或者削弱了对于精准识别什么是“创”、什么是“新”的判断能力,甚至是判断意识。
然而,商业航天的本质仍然是航天,航天的特点是非常容易明辨真伪(恰恰不是社会认为的难以分辨),这决定了在这个领域的“精准识别”也不宜有半点含糊。
参考及引用: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2671584378893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7197923211578640&wfr=spider&for=pc;
SpaceX公开资料(Falcon 9、Falcon Heavy、Raptor、Starship)与第三方统计。
证监会官网、上交所、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及网络公开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