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对话科学家》栏目第139期,对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搜狐视频百大播主李旭。
嘉宾简介:
李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协研究员,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秘书长,搜狐视频百大播主。开设“李旭的散装生物学”科普账号,分享生物学及健康科普视频900余个。
![]()
良性压力也有可能变成有害压力,因为压力的核心是必须有时间限度。
头痛有时并不一定是真的痛,压力会让疼痛阈值下降。
长期的压力状态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线粒体功能,甚至免疫系统,也会导致失眠、记忆减退。
- 压力不是一块砖、两块砖、三块砖这样累积的,它更像是一块砖、三块砖、九块砖这样叠加的,它不是加法,更接近乘法。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锦童
编辑|杨 锦
现如今,职场环境竞争越发激烈,“跳槽”常常被赋予了职业跃升的积极色彩。但是,最近日本筑波大学的一项新研究给职场人敲响了警钟。
研究发现,和过去一年内没有跳槽的人相比,那些在过去一年中跳过槽的人更容易出现头痛、疲劳和失眠现象,并且这一趋势在首次经历跳槽的人群中更加明显。
为什么首次跳槽的人更容易受到冲击呢?长期的压力是如何危害身心健康的呢?又该如何调节呢?带着这些问题,搜狐科技对话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搜狐视频百大播主李旭。
![]()
良性压力也有可能变成有害压力
在李旭看来,这个研究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
换工作是压力事件,会对身心有很大冲击,我们身体里有HPA轴这样一个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身体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当我们遇到压力时,这个轴会被“点燃”,从而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
李旭表示:“所有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需求,比如森林里的一只小鹿听到了老虎的吼叫,就会开始紧张,激素水平升高,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大量糖分被燃烧,这时候就会有‘战或逃’的反应。”
不过,面对老虎无非是“逃掉”或者“被吃”两个结果,但换工作不同,因为这不是立刻就可以解决的事件,压力会持续很长时间,快的话几周,慢的话几个月,长期承受这样的压力,睡眠、心情、免疫系统各方面都会受到干扰。
谈及研究本身,李旭认为:“这项研究的样本量足够大,大概一万九千人,能反映整体劳动力情况,而且还把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吸烟饮酒这种差异混杂的因素进行了拆分,所以结果的可信度还是蛮高的。”
不仅如此,这项研究还把第一次跳槽和跳槽好几次的人也进行了拆分,他们发现有381人(2.0%)是首次换工作,而这些人则更容易出现头痛、疲劳和失眠现象。
“我们无论是经历压力还是人生大事,都有‘熟手’和‘新手’的区别,面对各种未知,往往心理压力更大,适应周期更长,我们自己的身体也不知道如何搞定。”李旭解释道。
李旭还举了一个例子:“第一次上台演讲,一定会抖,如果在走上台的过程中不抖了,气血上涌,勇气上来了,反而会比平时演讲的更好;但如果上台后抖成三倍,连语音都是颤的,那就是被压力压垮了。”
所以,第一次跳槽跟多次跳槽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心理主观上有没有经验,身体有没有经验,以及亲人朋友有没有经验,这些东西决定了你到底会有多剧烈和惨痛的反应。
不仅如此,李旭称良性压力有可能变成有害压力,因为压力的核心是必须有时间限度。
有人跳槽换了一个环境,找到喜欢的事情,遇到合适的伙伴,自己也愿意长时间奋斗,这是正向的结果,但也有人从一个“坑”掉到了另一个“坑”,这种无边无际、无法结束的压力就很糟糕。
![]()
长期的压力会影响能量代谢、线粒体功能、
免疫系统
回到压力带来的危害本身。除了直接引发紧张性头痛,它又是如何通过影响血管收缩、神经系统兴奋度,从而导致或加剧头痛的呢?
对此,李旭解释道:“头痛有时并不一定是真的痛,我们身体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伤害存在,比如走路的时候关节会摩擦,肌肉也在拉扯,理论上会产生疼痛,但我们感受不到,而压力会让疼痛阈值下降。”
李旭还举了两个例子:女生生理期更容易腰酸背痛,并不是身体受到了损伤,而是前列腺素分泌量变高,对疼痛的敏感性加强,疼痛阈值下降;再比如很久没有运动,突然开始运动,肌肉会十分酸痛,也是疼痛阈值下降了。当然这也是(身体)在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劝告我们:“不要再运动了,好好休息”。
而且长期的压力状态也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线粒体功能,甚至免疫系统,从而导致持续的疲劳感。
“我们的细胞会氧化应激,氧化水平特别高的时候线粒体会损伤且无法被修复,线粒体像一个个小的‘发电站’,长期压力下,细胞持续受损,线粒体供能会越来越少,而且压力激素高,线粒体再生补充的效率也低,就像‘现役部队被打残了,预备役上不去’,久而久之线粒体就无法持续供能了。”李旭形象地比喻道。
至于免疫系统,短时间内免疫系统会被“点燃”从而出现炎症反应,但很快就被抑制了。不过免疫是很耗能的过程,如果身体供能跟不上,免疫力就会特别低,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不仅如此,压力激素的昼夜节律一旦被打乱,还会干扰褪黑素的分泌和睡眠结构,导致入睡困难或者障碍障碍。
李旭称要先了解褪黑素和皮质醇的概念。
褪黑素是一种调节信号,本身不助眠,产生后会为身体准备进入睡眠状态提前做准备,它是夜晚激素,通常在睡前几小时开始分泌,让身体兴奋性下降、内核温度降低。而皮质醇是白天激素,能调节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通常在早上6-8点左右达到高峰,然后在晚上逐渐下降,通常在深夜到黎明之间降到最低。
“如果压力过大,皮质醇在午夜也不会降低,甚至半夜三点‘高歌’,早上也升不上去,这就会让你没有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醒来之后也很疲倦,大脑里的不良物质没有被清除,昨天的记忆还储存在海马体里,今天也记不住什么东西了。”李旭如是说。
而且皮质醇升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会让痛觉敏感化,身体原来感受不到的痛也会随之而来。不仅如此,压力过高身体的血清素也会下降,血清素是抑制疼痛的物质,这会导致对疼痛的敏感度变高。
此外,压力激素升高后交感神经会兴奋,造成血管收缩,血管变细后,运输能力下降,有害物质堆积也会不舒服。当然换工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压力突然消失,血管变大,就会出现“跳痛”。
“这可能是我们当惯了‘牛马’突然变轻松、变幸福也会感到不适应。”李旭笑道。
![]()
制定小目标、保持身体节律、寻求心理支持
谈到这,我们不免好奇,多重压力来临,它们是“叠加效应”还是“协同效应”?
对此,李旭表示:“我觉得更像叠加协同,这些压力最终都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HPA轴,所有压力都要走这一个通道,对同一个系统施压,这会让我们对新的压力耐受力下降,从而让第二个压力产生更大的效果,第二个压力叠加后,遇到第三个压力就更扛不住。”
“压力不是一块砖、两块砖、三块砖这样累积的,它更像是一块砖、三块砖、九块砖这样协同叠加,它不是加法,更接近乘法。”李旭解释道。
不过,李旭也表示,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数据来自网络问卷,这种自爆的症状缺少具体的病理性数据,比如疼痛的级别就完全不知道。而且这是一年内的短期追踪,在时间方面也有局限性。此外,这种横断面的研究往往无法证明因果,比如这些跳槽的人容易出现头痛,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头痛才跳槽呢?
“还有日本的职场文化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有传统的年功序列制度,成为一名正式社员不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打零工,稳定性和就业预期和我们有所不同,这项研究至少在科学性上是中高水平的,但不必勉强推演到中国。能够让我们有个了解提前安排做好准备,其实也是很好的事情。”李旭如是说。
对话最后,李旭也给刚换工作的朋友们提了一些调节压力、保护身心健康的建议。
跳槽的时候要先想明白一点,那就是为什么要跳槽?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新公司和新岗位的目标是什么?是希望继续重复上一段,还是寻找自己擅长的并不断深挖,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我们不过是基因在漫长历史时期中不断传承的一种运载工具,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人生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意义,因为我们和火柴盒、集装箱没什么区别。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悲伤的事情,因为完全由无机原子组成的我们,能以这个角色来到这个世界上,并能感知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存在,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所以我特别好好珍惜这一生,去尽量多经历一些东西,也争取能留下一些东西。”
“所以职业经历也是一样,除了维持生计,也要让自己变得更精彩,更能掌控自己,体会更多的东西,我希望每个小伙伴在跳槽之前给自己一个小目标,不需要太宏大,但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
其次,对付压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身体节律,面对环境、饮食、通勤以及待人接物的不同,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比如,我们要规律吃早餐,让免疫力和血糖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情绪也会变得平稳。
最后,就是要寻求心理支持。“我们总是报喜不报忧,但我们是社会性动物,面对压力和困难的时候需要寻求他人的支持,如果跳槽之后能寻求到家人、朋友在感情上的支持和慰藉,那会好很多。”李旭说。
![]()
![]()
运营编辑 |孟莎莎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