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几何时,保时捷是无数中年人心目中的“Dream Car”。
它不仅是速度与激情的象征,更是身份与地位的标签;拥有它,仿佛就已跻身成功者之列。
然而,这匹曾在燃油车时代一骑绝尘的“斯图加特骏马”,如今却已深陷泥潭。
10月24日,保时捷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
第三季度亏损高达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销售利润同比暴跌99%,仅剩4000万欧元。
![]()
那个曾经需要加价排队才能提车的“豪车界印钞机”,此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
从加价到甩卖,光环褪色
保时捷2025年的处境,用“全面承压”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首先是营收与利润的断崖式下滑。
前三季度营收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营业利润仅4000万欧元,仅为去年同期的1%;销售回报率从14.1%暴跌至0.2%。
![]()
●图源:保时捷
这意味着,卖出一台百万级别的保时捷,利润可能还不够在欧洲买台中高端手机。
第三季度9.66亿欧元的亏损,更是保时捷上市以来首次出现的单季大额亏损,直接吞噬了前两个季度的微薄盈利。
其次,销量颓势也在全球蔓延。
前三季度全球累计交付21.25万辆,同比下降6%;德国本土销量2.2万辆,下滑16%;欧洲(不含德国)交付5万辆,下降4%。
而曾连续8年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表现最为低迷——
仅交付3.22万辆,同比下滑26%,较2021年巅峰期减少近三分之二,全球市场份额也从30%缩水至15%。
![]()
●图源:保时捷
终端市场的变化更加直观。
几年前Macan需加价5万、帕拉梅拉选装费动辄超20万,如今深圳经销商对2024款Macan报价35.8万元,比指导价低了22万元;帕拉梅拉隽永版将44万选装配置全部标配,落地价比2022年下降50万元。
二手车市场更冷,2021年落地价150万的帕拉梅拉,如今收购价仅60万,四年贬值90万。
资本市场的态度同样明确,2022年上市时82.5欧元的发行价,如今已跌至34.81欧元,市值蒸发过半;
9月22日,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将其从DAX指数调至中盘股MDAX。
这一变动不仅是市值的下滑,更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其行业领军地位的认可正在减弱。
![]()
三重压力交织,困境并非偶然
保时捷的困境,是内部决策偏差与外部竞争加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三重压力叠加之下,挑战远超预期。
第一重压力来自电动化转型的反复与试错。
2023年保时捷高调提出“2025年超半数新车电动化、2030年纯电占比超80%”的目标;
投入数十亿欧元推进电池自产,并成立子公司Cellforce专注高性能电池研发。
今年9月,它突然调整战略:推迟部分纯电车型上市、延长燃油及混动车型生命周期、终止电池自产计划。
仅这一波重组就产生了27亿欧元额外支出,直接导致利润大幅缩水。
![]()
●图源:保时捷
更棘手的是,已推出的纯电车型市场反响平平:
纯电Macan起售价72.8万元,高于燃油版却未带来匹配的体验升级,消费者接受度有限;Taycan去年销量暴跌49%;
今年10月在西安发生行驶自燃事故,车辆完全烧毁;此前因电池短路风险的召回尚未彻底解决。
由此可见,电动化不仅未能成为增长引擎,反而引发了消费者对其技术成熟度的担忧。
![]()
●图源:微博
第二重压力源于中国市场被国产高端品牌分流。
过去,保时捷卡宴因定位介于BBA与路虎、大G之间,既满足品牌需求又不过于张扬,成为不少中产的首选。
如今,问界M9、理想L9、蔚来ES8等国产车型,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了更贴合本土需求的体验:
保时捷需额外付费的座椅通风、全景影像、抬头显示,在国产车上已是标配;保时捷车机系统功能普通,而国产车型已能实现全场景智驾,语音控制响应更快、功能覆盖更全面。
![]()
●图注:蔚来全新ES8
更关键的是,保时捷的品牌调性正在分化:
核心粉丝认为SUV背离跑车初心,而选择它的消费者本就更看重空间与舒适,当国产车型提供更优选项时,自然会被青睐。
第三重压力来自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冲击。
美国是保时捷为数不多的增长市场,前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了5%;
但由于未建立本地生产基地,所有车型均需缴纳进口税,前三季度关税额外支出已达3亿欧元,全年预计损失7亿欧元,这几乎抵消了北美市场的全部溢价利润。
保时捷财务与信息技术执行董事白禹翰在财报会上表示,“未来几个月将上调美国市场售价以对冲关税影响”。
然而,涨价可能进一步抑制需求,形成“涨价—销量下滑—利润承压”的恶性循环。
![]()
裁员换帅收缩战线,自救任重道远
面对困境,保时捷启动了一系列自救措施:裁员降本、更换管理层、收缩渠道、聚焦燃油车业务……
但从行业规律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举措能否扭转颓势,仍存诸多变数。
成本控制是最直接的应对。
今年以来,保时捷宣布未来几年通过自然流失、限制招聘、自愿退休等方式减少1900个固定岗位,年内先裁减2000个临时岗位,第二轮裁员预计在年底前公布;
渠道方面,计划到2026年将中国经销商数量从145家优化至100家,集中资源投向一线城市核心门店。
这一调整来源于经销商日益加剧的经营压力:
去年5月就有经销商因销量下滑、库存高企、总部压货而暂停提车,如今收缩渠道更像是集中资源、减少内耗的无奈之举。
![]()
●图源:保时捷
管理层变动被寄予厚望。
10月17日,保时捷宣布现任CEO奥博穆将于今年年底卸任,2026年1月起由迈克尔·莱特斯接任。
莱特斯堪称资深汽车人:曾在保时捷工作13年,主导过Macan与卡宴的开发,离开后历任法拉利CTO、迈凯伦CEO,既熟悉保时捷品牌基因,又具备新能源车型研发经验。
保时捷监事会主席沃尔夫冈·保时捷评价其“既懂品牌灵魂,又能把握行业趋势”。
但外界普遍认为,当前的挑战已非个人能力所能轻易解决;行业格局已变,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窗口期正在收窄。
![]()
●图源:小红书@主试角
同时,本土化研发是另一项关键尝试。
保时捷近期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组建约300人团队专注于本土化车机系统开发,计划2026年搭载于全系车型。
这一动作被视为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回应——智能化体验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的核心考量之一。
但问题在于,当前国产高端品牌的智驾系统已迭代至“无图导航”阶段,车机功能与本土服务的融合也更成熟。
保时捷若想追赶,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加快研发节奏,避免“推出即落后”。
![]()
●图源:保时捷
此外,更受争议的是重回燃油车的战略倾斜。
保时捷决定延长Macan、Panamera等燃油车型的生命周期至2030年,试图依靠成熟产品稳住基本盘。
但从长期看,欧洲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政策已明确,中国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过度依赖燃油车可能导致未来再次陷入转型滞后的困境。
短期的销量稳定,已经难以弥补长期战略被动。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必须兼顾当下盈利与未来布局,偏废任何一方都可能加剧风险。
![]()
豪车符号的重构
保时捷的困境,并非单个品牌的偶然失意,而是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的集体缩影。
奔驰第三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2%,宝马将2025年汽车部门营业利润率预期下调至5%-6%,BBA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份额从巅峰时的70%跌至50%以下;玛莎拉蒂去年全球销量同比下滑57%,捷豹路虎30%的经销商因亏损退网……
那个靠品牌溢价就能稳定盈利的时代,正在逐渐远去。
![]()
●图源:保时捷
过去,保时捷承载着不少中年人的奋斗符号,购买的是品牌背后的身份认同;
如今,消费者更加理性,他们既看重品牌价值,也追求实用体验:
能装下全家的空间、智能便捷的车机、可靠的智驾辅助——这些需求正在重塑豪华车的定义。
保时捷在财报中表示:2025年是低谷,2026年有望改善;但市场不会停下脚步。
小米YU9即将上市,仰望U9已打破保时捷Taycan的纽北纯电量产车圈速纪录,问界、理想的智驾系统仍在快速迭代;
![]()
●图源:微博
当国产高端品牌将豪华从品牌符号转化为体验升级,保时捷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短期利润压力,更是如何在新的行业逻辑中重新定位自己。
那个“没有人需要,但人人都想要”的保时捷,或许正在告别旧时代;而它的转型之路,也为所有传统品牌敲响了警钟:
在消费需求与技术快速变革的今天,唯有紧跟用户、坚定转型,才能在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