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赛道的"黄金门票"
那天早上刷到云顶新耀引进VIS-101的新闻时,我正在喝第三杯咖啡。700万美元预付款+8900万里程碑款项的价码,让我差点把咖啡喷在屏幕上。这家从肾科杀到眼科的药企,显然盯上了抗VEGF药物230亿美元的市场蛋糕。
![]()
但更让我在意的是公告里那个数字:中国1500万wet AMD患者中,只有50万在接受治疗。这就像发现了一座金矿,而九成以上的矿工还在山脚下转悠。我突然想起2024年"9.24"行情启动时,同样没人相信上证指数能在一年内涨40%。
一、当轮动成为新常态
记得2024年9月那会儿,市场上流传最广的段子是:"买什么都能涨,除了你手里的"。现在回头看,申万31个行业里确实有三分之一全年收跌。这哪里是普涨牛市?分明是场残酷的"鱿鱼游戏"。
![]()
传统分析总说轮动行情要么缺钱要么缺共识,但看看现在的成交量,每天万亿跟玩似的。真相是程序化交易改变了游戏规则——机构现在都是"首战即终战",一个热点从发酵到高潮可能就三五个交易日。就像VIS-101的II期临床数据刚出来时,相关概念股两天就能走完过去两个月的涨幅。
![]()
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更直白:"现在哪还需要什么声东击西?量化系统扫描一遍,值得买的票十分钟就能打满仓位。"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解释了为什么现在行情像走马灯——不是市场没钱,而是钱太聪明了。
二、巴菲特的成本艺术
说到聪明钱,不得不提巴菲特1988年买可口可乐的经典操作。7年分批建仓13亿美元,每股成本压到3.25美元。老爷子后来在股东信里说:"好的投资就像好的婚姻,关键不在于开始的激情,而在于长期的性价比。"
![]()
这话放在如今的A股同样适用。去年"四方科技"40%涨幅的背后,是机构提前两个月就开始的"成本工程"。看看这张去掉K线的纯行为数据图:橙色柱体显示的机构活跃度,早在股价启动前就持续升温。
![]()
最讽刺的是,当这只市盈率不到20倍的白马股开始拉升时,市场上99%的注意力还集中在那些炒小炒差的妖股上。这就像现在大家都盯着创新药企的license-in交易金额,却很少有人关心引进品种的临床进度和患者基数。
三、概念炒作的照妖镜
说到妖股,"川大智胜"的故事堪称教科书级别。在它第一个涨停板前,99%的散户都觉得"懂王概念"纯属扯淡。但大数据不会说谎——那些橙色柱体早就暴露了机构的布局。
![]()
反观某些中小盘股,比如"华统股份",没有成本构筑的过程就像没有地基的楼房。股价短暂冲高后的一地鸡毛,在数据图上早就写得明明白白。
![]()
这让我想起云顶新耀的公告里那句:"VIS-101有望成为该领域第二款上市药物"。二级市场的残酷之处在于:第一吃肉第二喝汤,第三可能连渣都剩不下。但只要有真实临床需求打底(比如那1500万待治疗患者),再激烈的竞争也挡不住价值发现。
尾声:在量化时代生存
回头看云顶新耀这笔交易,700万美元首付款对应的是400亿美元的未来市场。这种赔率计算能力,正是程序化交易最擅长的领域。当机构用算法在毫秒间完成价值评估时,散户还在用PE、PB这些石器时代的工具。
眼科药物和程序化交易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底层逻辑都是对真实需求的量化把握。就像VIS-101要解决的是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实际痛苦,好的量化工具要解决的也是投资者最本质的焦虑——如何在一片噪声中听见价值的脚步声。
声明:本文提及的所有上市公司、金融产品及相关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整理,仅供交流参考。文中展示的数据图表均为历史回测结果,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金融市场风险莫测,请读者保持独立思考。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再次强调:本人从未设立任何收费群组或提供个股建议,谨防诈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