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现场。近日,一场围绕文明根脉、生态命脉与精神血脉的“寻脉”之旅在这里展开,为“东至与长江”写下时代新篇。
向历史深处,寻文明之根脉
文明的回响,从远古传来。东至华龙洞遗址的考古发现,将这片土地与长江文明的起源紧紧相连。沉睡的“华龙洞人”及其打制的石器、遗留的篝火遗迹,将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史追溯至30万年前。
![]()
长江(东至段)百舸争流的傍晚美景。江靖摄
这一发现不仅为东亚古人类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更以确凿的实物证明了长江流域在远古时代就跳动着强劲的文明脉搏。
如何让沉睡的遗址“说话”?东至县探索出文化IP活化与新媒体传播的创新路径。通过打造“东至姑娘”等鲜活的文化形象,运用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让静默的文物“活”起来,串联起一条跨越时空的“长江文明走廊”。
![]()
华龙洞遗址。王癸静摄
于碧波之中,守生态之命脉
长江之脉,既是文明之脉,更是生命之脉。推动长江文化传承,一江清水是根基。东至县坚定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将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置于突出位置。
生态改善的成效,直接写在长江江豚的微笑里。巡护员王贤朋说:“鱼比往年多得多了,江豚也常见了!”更令人欣喜的是,专家在东至吉阳矶一带曾观测到约十头江豚同时出现的场景。目前,东至段稳定栖息的长江江豚数量已超过120头,其中不乏珍贵的“母子豚”身影。
这背后是一张严密的保护网:“人防+技防”一体化监管体系、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以及新型环保浮标应用,共同为江豚让出生存通道。江豚种群的稳定,成为东至守护长江生态最生动的答卷,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
![]()
江豚在长江东至段畅游。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供图
从渡江壮举,汲精神之血脉
长江文化,既有古韵绵长,亦有热血滚烫。1949年,东至作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前沿,见证了气壮山河的“香山渡江”战役。
在这场伟大战役中,普通船工张根生冒着枪林弹雨,毅然护送解放军横渡长江。荣获由陈毅、粟裕签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书,至今仍被其后人珍藏。这张泛黄的证书,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军民团结、攻坚克难”渡江精神的缩影。
今天,东至重温这段历史,正是在传承这份红色的初心,为走向未来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根脉、命脉、血脉,三脉于此汇流,共同谱写着东至与长江的万年之约。万里长江,东至以守护与传承为笔,给出了文明赓续的当代答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至正以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中,奏响自己的澎湃乐章。(杨佳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