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智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10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农场法定代表人张学智,作为农村青年人才代表,在陕西延安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参加大会期间,他表示:“这些年,政府给了我很多支持,有免费的职业培训、学历提升机会,让我从一个农业‘门外汉’,变成了能带着大家干的‘新农人’。”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位年仅31岁的农场主,用7年时间让家乡的老杏园重焕生机,不仅破解了产业困局,更成为青白江区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返乡:
从“网吧老板”到“农夫”的转型
2018年之前,张学智是福洪镇上两家网吧的老板。“那时候正赶上网吧行业的红利时期,生意非常火爆,这也让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就在生意顺风顺水之时,他看到了家乡杏产业面临的危机。
![]()
▲张学智
“2016年到2018年,极端天气连着来,要么高温烤裂果子,要么暴雨泡烂杏园,加上大家盲目扩种、不选果、早采,口碑越来越差,果子卖不上价。”福洪镇杏花社区因“福洪杏”闻名,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凯特杏生产基地,也是国家AAA级风景区。但当时,杏树品种老化,亩产只有几百斤,收益一年不如一年。
“看到一筐筐饱满的杏只卖几块钱一斤,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我心里很着急。”张学智回忆道。尽管遭到全家反对——“父母说我‘傻’,爷爷劝我‘农业人太苦了’”,但他还是决定返乡。张学智花了一年时间“充电”:参加区农业农村局的培训,向省农科院专家请教,系统学习农业知识。后来,一家企业主动向他伸出援手,企业负责人胡林说他山上有30亩老果园需要懂农业、爱农业的人经营,还可以等赚钱了再分成。2018年底,张学智正式创办青白江区阿智农场。
![]()
▲张学智
破局:
科技赋能让老杏树发新枝
创业之初,困难重重。“一个没种过地的年轻人,要改我们老祖宗的方法?”当他提出“矮化”老杏树时,不少农户强烈反对。
农业不好做,年轻人做农业更难。他白天泡在果园观察,晚上啃农业书籍,还自费赴多地学习先进技术,最后考取了国家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
最终,张学智破解了当地原有品种海棠红杏的多个种植难题:引入新品种嫁接在老树上,将原来六七米高的老树科学矮化到3米以下;采用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提高土壤活性;增宽果树间隙,提高光合能力。
“去年,我和省农科院专家共同努力选育的高端新品种M红杏首次推出,果子一颗就可以卖到8元,且供不应求。”张学智将这种高溢价产品的嫁接技术叫作“高换”,将农场经营理念叫作“定制农业”——产品和定价权都在农户手里。
一系列科技创新带来显著效益:杏子产量从原来的亩产700斤提升到2400斤以上,亩均产值从0.4万元增至2万元。“每亩还能多种30棵,人工成本降了四成!”张学智说道。
![]()
▲张学智
共生:
从“示范园”到“共富园”的承诺兑现
创业7年,张学智在龙泉山森林公园的半山腰开辟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将新品种种植在村道边,降低围栏高度,“村民想嫁接,随时能剪几根枝条,不用跟我打招呼。好品种要大家一起种,才能让我们这里的杏更出名。”
如今,杏花社区75%-80%的果农都采用了张学智推广的矮化改良等技术,亩均增收4000~8000元。截至目前,农场已成功带动成都周边及欠发达地区600余户农户从事农业种植,辐射面积达10000余亩,还作为四川唯一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家庭农场主典型案例。
“真正的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用真心换真心、用实干换实效的共同奔富。”作为成都乡村首席运营师,张学智参加此次大会后深受启发,他告诉记者,未来5年,他将继续推动整村运营与多村联动,引入先进技术,打造特色乡村品牌,并深化与高校合作。连同其他区县运营师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构建乡村首席运营师联盟,群策群力助力成都更多乡村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依托文明大会精神,挖掘本地文化,开展农耕体验、研学活动,弘扬乡风文明。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受访者供图
编辑潘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