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区里有位65岁的刘阿姨,最近总感觉身体哪里不太对劲。每天早上,她总是习惯性地观察自己的大便,原本觉得这只是老年人才有的“怪癖”。可就在上个月,她突然发现大便形状变细,还夹杂着黏液。
起初她并没有当回事,身边的朋友都劝她别太担心,只当是饮食问题。直到有一天,刘阿姨在体检中被医生叫去了“小屋谈话”,医生面色凝重地提醒:“你最近大便怎么了?这种变化可千万别忽视!”这让她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
![]()
大便的变化,真的有这么大的学问?更让人疑惑的是,身边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都出现了类似状况,这到底是普通肠道问题,还是一场隐藏的健康危机?如果你也偶尔“注意到马桶里的信号”,这篇文章,或许能为你揭开隐藏的答案。
在多数人眼里,大便无非就是每日的“小事”,很少人与重大疾病挂钩。可事实上,肠道健康往往悄然用“大便”给出最早信号,而最不可忽视的,正是近年来发病率持续攀升的结肠癌。
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中国结直肠癌年新发病例已超56万例,并呈年轻化趋势。为何这一疾病总能“狡猾地潜伏”多年?答案就藏在你的日常“如厕时光”中。
其实,肠道就像身体的“预警雷达”,而大便便是最直观的健康信号。哈佛医学院2019年研究指出:早期结肠癌90%以上患者,大便出现规律性改变。但绝大部分人习惯性忽视,或误认为仅仅是“没吃好”。
![]()
医学共识认为,大便的颜色、性状、气味、频率等变化,是发现肠癌的“窗口期”。那么,哪些大便异常值得高度警惕?下面重点解读三大主要预警信号,每一点都关系到你的健康。
大便形状突然变细、扁平或“有裂痕”
如果你经常观察大便变得细长如铅笔、断断续续或表面不光滑,要小心或提示肠腔被肿瘤占位或者出现狭窄。
据《柳叶刀·肿瘤学》2021年报告,82.4%的早期结肠癌患者都有过此类“保存性改变”经历。肠腔被肿块侵蚀,形状自然而然发生异变。
大便带血、颜色变暗或反复黏液便
不少人误以为便血就是痔疮,殊不知,和结肠癌相关的便血有其特殊隐匿性——多表现为暗红色、夹杂黏液,有时混有恶臭。
![]()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研究显示:结肠癌早期患者出现持续性便血、黏液便,超过72%。那种看似偶尔的“血迹”若持续反复出现,务必提高警惕。
排便习惯突然改变
如腹泻、便秘反复交替,或总觉得排不干净。这是肠道动力异常、炎症或肿瘤阻塞的典型表现。
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一项临床调查发现,每4名癌前病变患者中就有1人,在半年内出现排便习惯异常。一旦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哪怕饮食改变后仍未缓解,建议尽早就医筛查。
上面的3大“马桶信号”,是很多人忽视健康风险的“盲区”。有人觉得自己饮食清淡、作息规律,不会和肠癌扯上关系。但现实往往不留情面——早期的结肠癌恰恰大多没什么症状,只是偶尔在大便中“偷偷泄露风声”。
![]()
如果你在半年内出现以上任何一种异常,而且反复不愈,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养成每日观察大便习惯。不是要求“拍照研究”,而是提醒自己留意形状、颜色、气味、频率上的异常。纽约大学一项调查发现,那些养成定期自检便便习惯的中老年人,肠癌早检率提升了将近18.6%。
定期肠镜筛查,特别是5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群,每5年1次肠镜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查节奏。如果出现上述三大异常,坚持筛查,有效降低漏诊风险。
调整饮食和作息。膳食纤维摄入和规律排便息息相关。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每日蔬果摄入不少于300克,红肉、腌制品要严格限量。同时,保持适量运动,减少熬夜、长期久坐等生活陋习,能显著降低肠道肿瘤风险。
当然,并非每一个“大便异常”都等同于肠癌。短期饮食波动、情绪压力、肠道感染等也会引发一过性的大便改变。
但倘若大便形状、颜色、排便习惯出现持续性异常,无法用饮食原因解释,并且反复半年以上,切记不要犹豫,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肠道检查,必要时做一次肠镜,为自己健康把好最后一道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