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深夜,不少学生还在反复修改简历——有人盯着“校园活动”栏反复删减,有人为“实习经历”不够亮眼焦虑,却少有人意识到:一份能站上国际舞台的学术成果,才是打破竞争壁垒的“硬通货”。
上海杉达学院2025届毕业生韦奕对此再清楚不过:四年前,她还是个对着“人工智能”文献犯怵的科研新人;四年后,她带着AI跨领域研究成果站“SDG全球教育马拉松”国际讲台,用农业作物识别系统、能源价格预测模型的实践案例,向全球学者讲述中国青年的解决方案。
![]()
这份从“迷茫”到“发光”的蜕变,藏着上海杉达学院打造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核心逻辑:搭建一套从“成果孵化”到“全球亮相”,再到“国际深造”的完整支撑链,让每个学生的努力都能找到走向世界的出口。
上海杉达学院最懂,学生的科研成果需要一个“被看见”的全球窗口。韦奕至今记得,大二刚加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创项目组”时,她每天的工作只是整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农业监测图片。是导师吴梦博士一句“你的数据能帮欠发达国家解决粮食监测问题”,让她突然意识到科研的全球价值。
更关键的是,杉达没有让这份想法停留在空想——为了让研究更贴合国际需求,特意邀请卧龙岗大学兼职教授Dr.Geetha Subramaniam加入指导,从SDG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视角调整研究方向;当成果初显时,又通过与Edufam International Academy的合作,为她争取到国际会议的发言资格,甚至帮她打磨英文报告、模拟跨文化问答。
![]()
当成果有了国际认可度,杉达又悄悄为学生铺好了“国际学术进阶桥”。韦奕申请奥克兰大学研究生时,招生官一眼就注意到她5篇被EI/Scopus收录的论文、国际最佳论文奖的证书——这些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学校科研团队帮她梳理投稿方向,是图书馆老师熬夜帮她核对引文格式,是国际交流处老师帮她联系目标院校的导师写推荐信。
![]()
而对于更多想走国际化升学路的学生,杉达还有更直接的“绿色通道”:2025年10月,该校刚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签的升学协议,覆盖了商务人工智能、口译等10多个热门硕士方向,符合条件的本科生不用再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申请赛道;8个本硕连读双语项目更让学生从大一起就能接触海外课程体系。
在这里,“海外深造”不是学生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杉达提前规划、精准对接的“稳步前行”,让学生不用为“怎么申请”“能不能适应”焦虑,只需专注于提升专业能力。
![]()
杉达的国际化,更像一张围绕学生成长织就的全球网络。截至现在,该校已经和28个国家、150多所院校搭起了合作桥梁,61所院校共同开展的80多个项目,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想短期交流的,能去美国瑞德大学上一个学期的商科课程;想练实践能力的,能参与澳大利亚院校的联合科研项目;就连对文化传播感兴趣的学生,也能通过南非孔子课堂,教当地孩子写汉字、讲中国农业技术故事。
![]()
说到底,上海杉达学院的国际化建设,始终围着“学生能得到什么”打转。在这里,学生能得到的不是“国际化”的虚名,而是具体到每一步的支撑。
这样的杉达,或许没有顶尖名校的光环,却用最务实的方式,让每个平凡学生的“国际梦想”落地生根——在这里,学生收获的不只是一份简历上的经历,更是一种能应对全球挑战的思维,一种既有中国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