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 (文/张爽)
天山之麓的读书声
9月的卡拉库尔市,晨光穿过杨树叶隙,洒在一间挂着中国结的教室的窗棂上。十几名中亚少年挺直腰板,跟随当地老师一字字朗读:“你好,中国。”我站在教室后排,突然有些恍惚——这抑扬顿挫的汉语声,与北京胡同里的补习班何其相似,此刻却回响在这座吉尔吉斯斯坦小城。
这间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中国书法作品和长城的水彩画,讲台的一角整齐摆放着学生们的作业本。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孩告诉我,她因为电视剧《琅琊榜》喜欢上汉语,甚至开始研究剧中的服饰和历史背景。一个戴眼镜的少年模仿成龙电影里的抱拳动作,说他的梦想是去中国学习武术。
汉语培训班创办人库巴内奇别科娃递来一本边角磨损的《HSK一级标准教程》。她回忆道:“我十年前自学汉语的时候没有想到,现在汉语已经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和家长追捧的热门课程。”
棉田里的中国技术
卡拉库尔市向西南方向约900公里,塔吉克斯坦丹加拉的棉田正值收获季。雪白的棉桃与远山积雪相映,身着工作服的卡尤莫夫双眸放光。这个刚工作3个月的本地小伙,毕业就来到中塔农业纺织产业园担任翻译。“年轻人再也不用远离家乡去打拼了,当地人都以在产业园工作为荣。”
棉农卡里姆是这一变化的亲历者。他指着眼前的棉田感慨道:“以前,这里棉花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辛苦一年也挣不到什么钱。中国专家来了之后,教我们如何选种、灌溉、防治病虫害,如今亩产能达到400多公斤。”他的话语中充满感激。
“感谢家门口的工厂让我实现成为职业女性的梦想。”产业园缝纫工达夫拉托娃说。她曾是家庭主妇,每天忙于照顾孩子和做家务,偶尔做些食品到集市上出售。进入产业园后,她不仅学到了纺织和缝纫技术,还开始自学服装设计。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让中国技术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成为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友谊之路跨越天堑
在中塔公路二期施工现场,挖掘机和重型卡车持续轰鸣。关键路段项目生产经理姜树林用汉语和塔吉克语指挥作业。悬崖下方,喷赤河裹挟泥沙咆哮奔腾,对岸的阿富汗牧羊人默默凝视这边火热的施工现场。
“咱们中塔公路是塔吉克斯坦到中国唯一的陆路通道。不间断施工的同时,还要保证现有道路通畅,这对我们而言是极大挑战。”姜树林说。
公路的修建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更持续改变着沿线居民的生活。基什瓦尔大叔在公路边开了一家小店,最初只售卖一些本地特产,如今他的货架上有了来自广州的电子产品和青岛啤酒。“中国朋友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友谊。”他笑着说。
三个片段的深层联结逐渐清晰:汉语补习班承载着文明对话的渴望,农业合作产业园凝结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塔公路建设则彰显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东方哲学。
在撒马尔罕的傍晚,我看见丝绸之路古驿站遗址与现代中欧班列站台在暮色中重叠。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在中亚碰撞交融,凝聚成色彩斑斓的文化,沉淀出独具特色的传统。如今,这里的人们用汉语教材选择未来,用产业合作重塑经济脉络,用基础设施连接世界——中国与中亚之“近”,早已突破物理距离,成为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温暖拥抱。
![]()
9月22日,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卡拉库尔市,库巴内奇别科娃(前右)和同事、学生们共同庆祝中文培训中心成立一周年。(李任滋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