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主持界的“西北力量”,甘肃籍主持人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李修平、水均益、朱军、张腾岳……这些闪耀在荧幕的名字,清一色带着甘肃印记。一座西北省份,为何能持续走出顶尖主持人?
一、央视荧幕上的 “甘肃力量”,藏不住的耀眼
1、首先我们来看看央视哪些主持人是兰州的?
![]()
朱军,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主持人。
![]()
李修平,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
![]()
水均益,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
![]()
张莉,甘肃兰州人,央视《军事天地》主持人。
![]()
孟盛楠,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
张腾岳,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持人。
2、再看看非兰州籍的甘肃主持人:
![]()
裴新华,甘肃天水人, 中央电视台CCTV-1 《天气预报》主持人 。
![]()
和佳,甘肃天水人,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午夜新闻》 等栏目主持人。
![]()
马斌,甘肃武威人,中央电视台《前沿》《第一时间》栏目主持人。
![]()
马光远,甘肃静宁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
![]()
郭霁红,甘肃天水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副导演、《中国旅游》栏目主持人。
![]()
耿萨,甘肃陇南文县人,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 《新闻30分》主持人。
二、移民基因,造就 “天然语言沃土”
很多人疑惑,兰州既不是一线城市,也不是语言类院校的聚集地,为何能成为主持人的 “高产摇篮”?核心密码,正是这座城市独特的移民文化。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发出 “建设大西北” 的号召,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浪潮席卷兰州。彼时,这座只有 40 万人口的城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迎来了来自东北、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地的 10 多万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建设者。他们怀揣着理想与热血奔赴西北,与此同时,国家还从上海搬迁了多家工商企业入驻兰州,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
这些支边建设者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彻底改变了兰州的语言生态。五湖四海的人们聚在一起,方言不通成为交流的最大障碍,于是普通话自然而然地成为了 “通用语言”。为了更好地沟通协作,兰州本地人也逐渐放弃了本地方言,开始学说普通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与传承,普通话已经深深融入兰州的城市肌理,成为了市民日常交流的 “默认选项”,还形成了独具特色、语音标准的 “京兰腔”。从小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兰州人几乎不受方言的干扰,普通话发音标准、表达流畅,这为他们日后从事主持行业,埋下了最珍贵的 “先天伏笔”。
三、文化碰撞 + 个人奋斗,成就 “名嘴摇篮”
如果说普通话环境是兰州主持人的 “敲门砖”,那移民文化带来的多元融合,就是他们的 “底气所在”。来自不同地域的建设者,带来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在兰州这座城市里,南北文化相互碰撞、东西思想深度交融,不仅培养了当地人开放、包容的性格,更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技巧。这种从小浸润在多元文化中的成长经历,让兰州人自带 “会说话、善表达” 的特质,为从事主持行业积累了宝贵的软实力。
![]()
当然,成功从来不是偶然。央视主持人的光环背后,离不开他们日复一日的努力与积累:日复一日的语音训练、对专业知识的深耕细作、面对镜头的反复打磨,这些都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兰州独特的成长环境,无疑是他们成功路上重要的 “助推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重点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纷纷布局在兰州,进一步加速了移民的聚集,也巩固了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让 “语言优势” 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标签。
![]()
编后语:
从黄河岸边的街巷里弄,到央视的璀璨荧幕,兰州用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移民故事,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主持人。这座被移民文化浸润的西北城市,用最朴实的语言基因和包容的文化底蕴,书写着 “西北名嘴摇篮” 的传奇,也让更多人看到: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风景,更在于它沉淀下来的文化力量,以及由这份力量滋养出的无数精彩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