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一则调查统计——如果只看新闻,你以为美国人最该担心的是街头枪击或KB袭?但真相是,心脑血管疾病才是“隐形杀手”!可翻开美媒头条,全是凶杀、恐袭的劲爆新闻,这反差,简直离谱!
据美国CDC(2025)发布的《美国死亡原因报告》显示,2023年美国人死亡的“大头”是心脑血管疾病,占比高达29%——相当于每10个逝者中,就有近3人因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离世。癌症紧随其后,占比26%。至于大家在新闻里常看到的凶杀,占比不足1%;KB主义更是低到可以忽略,仅为0.001%左右。
![]()
可这些“沉默的杀手”,在媒体报道里却没什么存在感。反而是凶杀、KB主义、药物过量这些“刺激性”话题,被反复炒作。
以2023年三家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为例:《纽约时报》对凶杀的报道占比高达42%,KB主义占18%;《华盛顿邮报》凶杀报道占46%,KB主义占12%;就连偏保守的福克斯新闻,凶杀报道占比也冲到了52%,药物过量报道占9.8%。
这就很魔幻了——实际致死率不足1%的凶杀,在媒体报道里的“权重”是实际的40多倍;几乎可以忽略的KB主义,在《纽约时报》的报道里占比甚至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总和。
为啥媒体要这么“操作”?很明显,凶杀、恐袭这类新闻自带冲突性、戏剧性,更容易勾起读者的“吃瓜”兴趣,带来高点击、高讨论。而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这些“慢性病杀手”,发病隐蔽、过程平淡,报道出来“爆点”不足,自然成了媒体眼中的“冷门题材”——媒体是懂抓眼球的,毕竟“张三街头遭枪击”比“李四长期熬夜患心梗”劲爆多了。
![]()
这种报道偏差,直接带偏了全球甚至美国人自己对风险的认知。有民调显示,超60%的美国人认为“凶杀是主要死亡威胁”。这种认知错位,还会影响公共资源的分配——公众越关注凶杀、恐袭,官方就越可能在治安、反恐上投入更多资源,而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控投入,可能就会相对“滞后”。
更值得玩味的是,不同媒体的报道偏向还带点“派系色彩”。福克斯新闻作为保守派媒体,对药物过量的报道占比(9.8%)高于《纽约时报》(7.5%)和《华盛顿邮报》(9.5%),这和其长期对“禁毒议题”的关注逻辑一致;而《华盛顿邮报》对COVID-19的报道占比(7.9%)高于另外两家,也符合其对公共卫生议题的侧重。
但无论哪家媒体,都在有意无意地放大“刺激性死亡原因”,弱化“常规性死亡原因”。这种“选择性报道”,给全球的舆论环境构建出一个“失真的美国”。
那么问题来了,被这种“失真报道”长期影响的美国人,会做出哪些偏离实际的决策?
![]()
比如,有人会因为害怕凶杀而不敢出门,却对长期熬夜、饮食不健康等行为毫不在意;有人疯狂支持加码反恐、治安预算,却对基础的慢性病防治视而不见。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媒体报道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也反映了社会的认知偏差。大家获取的信息是经过媒体过滤的“二手真相”,而不是真实世界的“一手全貌”。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不止美国有,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变。只要媒体还需要靠“爆点新闻”维持流量,只要公众还热衷于“刺激性话题”,凶杀、恐袭这类“流量密码”,还会继续霸屏新闻头条。
但这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比起新闻里的“劲爆死法”,生活中那些“平淡的健康威胁”,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越来越多的媒体把凶杀拍成了KB片,却把心脑血管疾病写成了说明书——责任究竟在谁?读者还是媒体?
引用来源:美国CDC(2025)、MediaCloud(2025)、GlobalTerrorismIndex、美国民调机构(20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