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工资,不再是口号,已经开始在落地。
近日,人社部公布了最新各省份最低工资标准,所有省份的“第一档”最低工资,首次全线突破2000元大关。
![]()
与去年相比,这一轮调整普遍幅度在10%左右,正契合高层此前提出的“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
但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地标准差距依然明显。即使在同一省份内,也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划分出一至四档,省会和经济强市一般归入第一档。
从“第一档”数据看,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位居全国前列。
- 上海以2740元继续领跑全国;
- 北京、天津、广东均超过2500元;
- 江苏、浙江为2490元,山东为2400元。
这七个省份不仅经济实力最强,也是中央财政净贡献地区。而目前仍低于2100元的省份有甘肃、青海、新疆、黑龙江、江西、海南。
江西的低位排名主要因数据更新滞后。
该省最新征求意见稿显示,最低工资一类地区标准将由2000元上调至2240元,预计12月正式实施,涨幅超过10%,与其经济水平基本匹配。
10月初,中办、国办联合发文提出:“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
年初,国家发改委也明确要求:“2025年原则上所有省份都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按照规定,各地最低工资应每两年左右调整一次。
但部分地区已三四年未动,工资水平滞后于物价与经济增长。此次普调,属于补课式上调。
更关键的是,这次政策并不只针对“最低工资”,而是更广义的“涨工资”信号。
今年5月,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建立企业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
而在年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也被明确列为重点任务。
频率之高、层级之密,说明“涨工资”已经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我国,工资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约六成,是多数家庭的主要来源。最低工资提高,不仅关系弱势群体,也会通过工资指导线、社保标准等渠道形成传导效应,对整体收入水平都有带动作用。
过去,“涨工资”被认为是企业和个人的事;如今,它关乎消费、内需、人口、经济预期等全局问题。
第一,提振消费。消费能力取决于收入增长。要让经济循环起来,光靠发券不够,必须让老百姓敢花钱、能花钱。今年出台的系列促消费文件中,“增收”被放在首位,这在以往并不多见。
第二,稳定预期。收入预期影响着家庭的生育意愿和消费决策。收入稳定,信心才会恢复。
第三,结构性减负也是“变相涨薪”。提高养老金、减轻个税、扩大教育与医疗公共支出,本质上都是让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启动的育儿补贴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的补贴,这与“让群众兜里有钱”一脉相承。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与出口;如今,政策导向正在转向“投资于人”。
![]()
提高最低工资只是一个起点,更深层的目标,是让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只要收入持续增长,信心就会恢复,消费就会活跃,增长的循环才算真正建立。
这场变革的信号已经很明确:“涨工资”不是口号,而是国家战略。
最后,偷偷问下,大家这两年工资涨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