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的首要病因,正悄然剥夺无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今,这一困扰众多患者与家庭的难题,终于迎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将前沿的无创脑机接口(BCI)技术应用于临床神经康复领域,通过“意念控制”的方式,帮助瘫痪患者重建受损的神经通路,真正实现从“想动”到“能动”的跨越。
![]()
一位患者佩戴无创脑机接口设备进行康复训练。
不同于需要植入电极的有创脑机接口技术,该无创技术仅通过贴附在头皮上的电极,就能实时、精准地捕捉患者大脑中与运动意图相关的脑电信号。这些微弱的信号会被传输至专用设备,经人工智能算法快速解析与处理后,转化为可直接驱动外部设备的精准指令,进而引导患者患侧上肢完成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通俗来讲,当患者在脑海中想象“握拳”“伸指”等动作时,设备就能同步“读懂”这份意念,辅助患者的肢体完成相应动作,就像为“失联”的大脑与肢体重新搭建起一座高效的“通信桥梁”。
69岁的宋先生就是这项技术的直接受益者。此前,他因突发脑梗死,导致右侧肢体完全瘫痪,不仅无法自主行走,连端水杯、拿筷子等最基本的生活动作都无法完成,日常起居全靠家人照料。经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对其身体状况、神经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后,宋先生被纳入无创脑机接口康复训练计划。训练过程中,他需要盯着屏幕上的虚拟手部图像,集中注意力在脑海中模拟“握拳”“伸展手指”等动作。随着训练的推进,他大脑对肢体的“指挥”能力逐渐恢复,脑电信号越来越清晰,设备的识别准确率也不断提升。从最初的肢体毫无反应,到后来能轻微活动手指,再到最终可以自主完成握拳动作,宋先生的上肢运动功能逐步改善。当第一次依靠自己的“意念”成功握紧拳头时,他激动地说:“太神奇了!感觉重新找回了对身体的控制权,终于不用再完全依赖别人了!”
目前,这项安全、无创伤、无痛苦的康复技术,已在威海市立医院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其适用人群主要为处于恢复期、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
为了让更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受益于这项前沿技术,威海市立医院脑机智能医疗应用联合实验室正持续深耕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研究。团队不仅聚焦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领域,还在积极探索该技术在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以及神经调控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实验室致力于通过不断优化技术算法、完善训练方案,将这一“黑科技”转化为更贴合临床需求的康复手段,为更多患者点燃康复希望。
张金彪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