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一声惊雷,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英之后第四个拥有核弹的国家,消息一出,举世皆惊。
时任美核情报分析员阿伦·阿什克罗夫特在军情局会议上充满惊讶地说道:“我们已经阻止了所有技术出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
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于敏仍在隐姓埋名,继续攻坚。
于敏,于1926年8月出生在河北宁河县芦台镇,自幼在沦陷区长大的他目睹了日寇的暴行,他从小就立誓要振兴中华。
1944年,于敏考入北大工学院机电系就读,两年后就转向了更加感兴趣的理论物理系。
![]()
于敏一开始研究的主要基础理论物理,这在方面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如果不出意外,以他的成绩很可能成为物理学界又一理论大师。
但就在1960年,我国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加入到氢弹的研究当中来。
当时,美国已经成功试爆氢弹,如果我们没研制出来,就又要遭受美国的核讹诈,形势已经刻不容缓。
对于于敏而言,如果此时突然转行研究氢弹,那意味着之前的努力白费,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一切都要推倒重来,难度是超乎想象的。
但于敏直接就答应了,他说:“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就这样,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
当时,我国在氢弹研发领域基本是一片空白,既没有理论基础,又没有实验装备,连超级计算机就只有一个,还得主要给原子弹研发团队使用。
摆在于敏面前的只有算盘、计算尺、圆珠笔和草稿纸这些原始的运算工具。
但于敏从未叫苦,他说“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
那段时间,于敏每天睡眠都不超过4个小时,到了紧要关头,更是整宿整宿地不合眼,有时需要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
在他的超强计算下,很多数据都是从无到有计算出来的,独特的于敏构型更是全球独一份。
可以说,有这样一个超级天才实在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氢弹爆炸之后,于敏又领导了核武器升级迭代计划,又组织了中子弹等新一代核武器的研发,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直到他本人出现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名单上时,他的家人才知道原来他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成绩。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都可以解答美国人的疑惑,于敏虽然没留过洋,但他凭借对祖国的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是完成了氢弹的研发,这份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人曾不止一次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他们明明封锁了所有技术出口,但中国总是能够迎来突破。
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美国人很难理解,也理解不了的,无数事实证明,美西方对我们的遏制只会激发我们更大的创造动力,只要我们想做的,就没有干不成的。
![]()
而拥有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我们,再也不用怕美国的核讹诈,国防安全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