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篇《香港高才大撤退》小范围刷屏了。一看标题和来源,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去年有篇很火的《内地高才,卷去香港》来自同一家媒体,里面就有些常识错误和文字疏漏。
现在这篇新的,又会是怎样的惊喜或者惊吓?我快速读了一遍,果然没有失望,槽点比去年那篇还多些。
物理距离无法阻止各路媒体聚焦香港,但如果对情况不够熟悉,浮光掠影查资料,蜻蜓点水做采访,难免被片面或者不准确的信息误导,再写成长长的报道,就言多必失了。
真想求求内地媒体别再写这类关于高才境遇的综述文章了。迄今为止有三篇这个题材的爆款闯入我的视野,每次都有一堆细节问题,这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前两篇的问题,我还没连载完呢;现在是临时加更,专门说说最新一篇。
![]()
1
高才计划
《香港高才大撤退》通篇都在说“高才计划”,而且一开头就介绍说: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一般简称“高才计划”。
![]()
这是谁定的“一般简称”?
人家的官方简称“高才通计划”就不配拥有姓名吗?
知道“名从主人”的原则吗?新闻报道不应该用更准确、更正式的说法吗?
![]()
报道里有张截图显示,劳工及福利局局长会见传媒时,说的就是“高才通”。但这也被习惯性无视了。
![]()
名不正,言不顺。连基本概念都不严谨,似乎为全篇的多处漏洞埋下了伏笔。
2
赴港生子
这篇报道里最耸人听闻的说法是:“随着高才计划推行,港府禁止10余年的内地赴港生子政策重新放开”。
![]()
我震惊了。
高才是可以在港生子,但解读成内地赴港生子政策重新放开,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
实际上,香港2013年叫停“双非”孕妇产子之后,内地居民仍然有一些渠道可以获得香港身份证,从而可以在港生子。比高才通计划早很多年推出的渠道就有: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
《香港高才大撤退》也提到:Noah成功续签了高才,担心高才政策不稳定,又转成了门槛更高的优才,“优才计划实施了20多年,路径更可见”。
总之,即使强行解读成“内地赴港生子政策重新放开”,也不能仅仅归功于高才通这一项计划啊!
3
白灼青菜
看到文中100港元的白灼青菜,我也震惊了,但不是震惊于价格本身,而是震惊于采访对象用这个例子来证明“物价高到不得不精打细算”,而且被作者采纳了。
![]()
“精打细算”,那就别点这么贵的青菜啊!
这价格是在什么片区、什么档次的餐馆出现的?能代表香港市民的日常消费水平吗?
实际上,在香港,外出用餐也是丰俭由人的,人均几十元、百来元已经可以吃饱,有肉也有蔬菜(虽然可能不是一大盘白灼青菜),口味和分量都不会太差。这个话题,下次再展开说说。
我也赞成多吃蔬菜,如果要低成本地实现这点,自己买回家煮不香吗?去餐馆点素菜的性价比通常不高,这是常识。
4
身份乱入
报道里有张社交媒体帖子的截图,文字说明是:“陈倩文的保险团队目前主要面向高才进行招募。”
但是,截图里有大字写着“IANG断签成功续签2年”,图中的文件有小字印着“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 获准逗留期限延至15-07-2027”。
![]()
IANG就是“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英文缩写,这跟高才通计划是两码事
这截图凭什么能说明这团队主要面向高才进行招募呢?就凭帖子标签里的“高才续签”吗?
原来,人家帖子里也包含了高才续签的截图,但这报道配图时愣是没采用:
![]()
5
续签焦虑
说到续签,报道在第一个小标题下面就描述了人们对续签的焦虑,但只有单纯展现,没有理性思辨。
从文中的描述来看,Noah心神不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搞清某些事实,而某些贩卖焦虑的帖子亦有贡献。记者可能没弄明白其中的门道,所以只是原样转述。
![]()
先看看这段:“提交续签申请2周过去,还没有音讯,Noah隐约觉得审批在变得严厉。两年前,申请高才计划,只需传一个学位证和成绩单,不到两天就通过。现在,续签页面留出5个位置上传附件,却没有明确的文件要求。”
什么叫“审批在变得严厉”?如果是跟续签成功者的经历相比,那就比较有说服力。但他并没这么比,而是拿自己两年前申请高才的经历来比,而且他叙述的情况跟事实有偏差。
“曾经,Noah是能随时辞职的人”,这说明他从北京来港前有过工作经历。那么,他申请高才就不是“只需传一个学位证和成绩单”那么简单,至少还需要工作经验的证明文件、当时工作单位或内地有关机关签发的赴港工作同意书。
当年他不到两天就获批高才,可能是碰到了申请人比较少的时期,所以很顺畅。殊不知,晚来一些的申请者,等候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也是常事。
到了续签审批时,需要考察的因素比申请高才时多得多,两周没音讯很正常啊!以前,高才在逗留期限届满前4周才能申请续签,这意味着,入境处给每位申请续签者预留的审批时间长达4周。2024年11月1日起,可以在逗留期限届满前3个月提交续签申请,为审批时间留出了更大余地。等了两周还没消息,又算得上什么呢?
“现在,续签页面留出5个位置上传附件,却没有明确的文件要求。”其实,很容易搜索到港府网站对相关资料的简单指引;入境处网站放着PDF版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入境指南》(最新版是2025年5月更新的),更是列明了需要上传哪些文件,他是从来没去下载过吗?入境处没有给出文件模板,可能是因为各个雇主能提供的文件内容和行文格式不尽相同,没必要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各位都是高端人才,解决这点问题应该不会很困难吧?
Noah还准备了租房证明。其实官方并没有要求这个。人家对申请人的在港逗留情况了如指掌,至于是买房、租房还是住酒店,并不那么重要。相比之下,人家更看重工作和收入情况。
结果,Noah按照攻略准备了材料,其中甚至包括出国留学时护照上的英国出入境印章(防止留学身份造假),他还感叹“居然要提供7年前的东西”。这就真有点多余了,完全是看多了贩卖焦虑的帖子,然后给自己加戏啊!
作为高端人才,不应该先获取第一手资料,再参考别人的攻略吗?或者,看了攻略之后,去官网确认一下也好啊!
报道开头引用港府8月披露的数据时指出:成功续签的高才里,仅有三分之二长居香港。
![]()
此处记者用“仅有”这个词,是嫌三分之二太少吗?
是多还是少,就不讨论了。但可以看出,有三分之一的成功续签者基本上是没租房的
至于长居香港的那三分之二,港府8月披露数据时说了,当中70%人租房,13%已自置单位(自己买房),其余住在公司安排的住宿或酒店。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当时还说:政府不会强迫高才必须住在香港,也不能强行划线规定高才留港天数。要判断高才是否以香港为家,要看他们在香港是否有工作或创业。
这些,Noah和记者都了解过吗?
6
百倍努力
高才续签虽然不易,但终归是自己争取来的机会。为此,他们要感谢当年努力学习的自己。
也有人在感叹考个大学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香港高才大撤退》里提到,浙江人李笠研究完省外大学录取线,认为“浙江的平均分比周边省市高50到100分,这意味着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得到的结果还是比别人更差。”
认真的吗?“百倍的努力”是不是过于夸张了?努力怎么量化?怎么认定浙江学生的努力程度是周边省市学生的百倍?
对于这种十分情绪化的表达,一家颇有影响力的严肃媒体就这么原文照录,不太妥当吧?
7
人均富豪
报道里还有一处夸张的引语:“而香港几乎人均为富豪”。
论据是:七分之一的人是百万富翁(净资产超过100万美元)。
![]()
七分之一,就“几乎人均”了?
还好,至少加了个“几乎”。
问题是,随着货币的贬值,现在的“百万富翁”还有多少含金量?在香港,净资产超过100万美元,也不见得属于多富有的阶层吧?
8
国内国外?
用词不当的例子还有:“小孩年幼的高才们也在观望,国内孩子越来越少,有没有可能,以后国内升学更轻松?”
跟“国内”相对的,是“国外”。香港属于境外,但不是国外。
跟香港相对的,不应该是国内,而是内地。虽然港人在这种情景下习惯说“国内”,但内地的正规媒体用词应该严谨。
9
新港家庭
再看看“这个新港家庭找回了在北京事业和家庭上升期的感觉”。
![]()
什么叫“新港家庭”?是生造的概念,还是打漏了字?
“新来港人士”“新来港定居人士”“新港人”是近年常用的概念,衍生出“新来港家庭”“新港人家庭”,其中,“新来港家庭”更为常见。没人会说“新港家庭”。
10
唐楼、屋苑
报道描述香港的居住环境时提到,“底层住在老市区九龙旺角的唐楼或鸽子笼”,“Joanna徐一家租住在九龙东的一个私人屋苑”。
你知道“唐楼”和“私人屋苑”是什么意思吗?
这篇报道里,不时对一些概念加注,比如:
“揾工(粤语找工作的意思)”
“码农(指员工)”
“founder(创始人)”
“DSE考试(类似内地高考)”
“AMC(全稱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全球中学生数学竞赛之一)”——咦,怎么乱入了繁体字“稱”?
但是,对于“唐楼”和“私人屋苑”,却不见解释,是觉得读者一看就懂吗?
“唐楼”,是楼龄较老的旧式楼房。例如这样的:
![]()
这样的:
![]()
还有这样的:
![]()
而“屋苑”,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很陌生的词汇。部分冰雪聪明的读者如果连滚带爬,啊不,连猜带蒙,或许能明白“屋苑”的意思是住宅小区。
但如果仅凭字面意思,把“私人屋苑”解释成“私人小区”,还不够到位。最好解释为“商品房小区”,以准确区别于其他住房类型,比如居屋(类似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公屋(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洋楼(多层独栋大厦)、村屋(村民自建房)……
11
粉色夕阳
“远处的夕阳,被染成温柔的粉色”,有图为证,即:“Leo在香港拍摄的粉色夕阳”。
![]()
又不严谨了。
夕阳,是指傍晚的太阳。但这照片上,并没有太阳。感觉这时候太阳已经落山,或者被云层遮住了,余晖把白云染成了粉色。
可以说“远处的云层”或者“远处的云霞”被染成温柔的粉色,可以说他拍摄了“粉色夕照”“粉色晚霞”。
再退一步讲,即使描述那一轮在落山前呈现粉色的太阳,也不能说夕阳被染成了粉色。夕阳自己就是光源,只能是它去给周围的事物染色,而不是相反。
这篇报道就拆解到这里。后面附上本系列前几篇的链接。更多精彩,下回分解。
谢谢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一起来看那些搞香港新闻
·几十万高才仅300人续签?弥敦道变成步行街?
·连短剧都编不出来的港漂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