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重肃穆的明皇陵神道
明初有三座都城,依次为凤阳明中都、南京、北京。明中都于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诏建,至洪武八年(1375)四月罢建,营建时间前后5年有余。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尚称吴王的朱元璋曾在南京营建了一座“吴王新宫”,登基时,用的即是吴王新宫。罢建中都后,朱元璋于洪武八年(1375)九月下令在吴王新宫的基础上改建南京大内宫殿,第二年十月竣工,十一年(1378)正月南京改称京师。而北京是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7)六月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竣工,历时三年半建成的第三座明代都城。
古代王朝虽历经更迭,但华夏传统文化延续不断。明之前的都城布局对明中都有着重大影响。洪武元年(1368)四月,朱元璋带着儒臣待制李思迪到北宋都城汴梁(开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考察,深入研究汴梁城市布局。洪武二年(1369)十一月丁卯,“奏进工部尚书张允所取《北平宫室图》,上览之”,说明朱元璋对元大都的布局亦有充分了解。可见,明中都直接吸收了宋元都城的精华。
然而,朱元璋创建的大明王朝毕竟是新的王朝,所营建的都城绝不会按亡国之都的原样而不作任何变动,一定会遵循新王朝礼仪典章制度的新理念,对都城的布局做新的设计。作为明代第一座都城的明中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规划设计的。
![]()
明中都皇城西北段
明中都布局的创新
明中都由皇城(相当于南京、北京城的宫城)、禁垣(相当于南京、北京城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南京城的京师城)——由内到外三道城垣组成。
![]()
明中都平面布局示意
前朝后寝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京都大多采用“多宫制”。隋唐宫城多与皇城相连,亦保留“多宫制”的特点。宋元时期的宫城,虽采用“前朝后寝”制度,但布局比较简单。南京吴王新宫在吸收元大都宫城“前朝后寝”的基础上,将“前朝”定制为“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以增加其功能。明中都在吴王新宫的基础上,再次强化前朝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奉天门左右两侧的庑殿,增设左顺门、右顺门;二是在奉天门东侧增筑文华殿,在奉天门西侧增筑武英殿。
![]()
明中都奉天殿遗址
近期,为配合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对皇城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三大殿的基址。
明中都皇城在强化前朝功能的同时,亦浓缩强化了后宫的功能,把皇帝直系亲属的生活区域全部集中在皇城内。从而把皇城宫殿区域,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即前为“殿”,后为“宫”。
![]()
明中都皇城金水河西北段现状
![]()
明中都金水河平面示意
阴阳五行
中都皇城内有一道人工开挖的金水河,是按照“九宫八卦”及风水中的“形势法”来布局的。与明南京、明清北京宫城不同的是,中都皇城内的金水河分南北两流:南流自乾位入城后,经兑、坤、离,最后自巽流出城外护城河;其北流(明南京、明清北京宫城仅有南流,无北流)自乾位入,经坎、艮、震,在巽位与南流汇合后,出城流入护城河。金水河分南北两流,贯穿于八卦的每一卦位中,把中都皇城最核心的建筑群——“前朝后寝”,紧紧地包绕其中,这在我国历代宫城中,是独一无二的。
![]()
明中都皇城西北段护城河
左祖右社
《周礼•考工记》有“左祖右社”的记载,“左祖”即宗庙——太庙,“右社”即指太社稷(社稷坛)。历朝都城布局均采用这一儒家制度,所不同的是,各朝的位置不尽相同。如元大都把太庙放在皇城之东,把社稷坛放在皇城之西偏北处,两者仅原则对称于中轴线。吴王新宫的布局亦大致如此。明中都严格遵循这一制度:把太庙建于午门左阙门前之左,把社稷坛建于午门右阙门前之右,二者完全工整地对称于中轴线两侧。这一布局,开创了一代制度,并为以后的南京、北京所采用。
法天象地
洪武初年,朱元璋的政权体制沿袭元朝,即中央衙门有三:主管政务的中书省、主管军务的大都督府、执掌监察的御史台。营建明中都时,将中书省置放于皇城午门之左,将大都督府、御史台置放于午门之右。从阴阳五行来看,这种布局的理念是:中书省主管政务,属于文化、文治机构,从木、从春、从阳,故在午门东侧;大都督府、御史台执掌军务、监察,属于兵刑、武备方面的机构,从金、从秋、从阴,故在午门西侧。
再从天象星宿来看,太微垣中的“藩臣:西,将;东,相”(《史记•天官书》)。明中都的设计者运用这一理念,将上述三大衙门拟为两尊“石狮”:中书省拟为“相”,置于东侧;大都督府、御史台拟为“将”,置于西侧。将文武两尊“石狮”置放于午门的左右两侧,而午门正是皇家的正门。
与明中都相比,北宋汴梁将尚书省、御史台等散放于中轴线的两侧,而元大都的三大衙门皆布列于中轴线的东侧,均不成比例。明朝的南京、北京两都城,因上述三大衙门的罢撤,把六部及五军都督府对称布局于正南门内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这显然是受到明中都的影响。
中轴线
对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城市中轴线的产生,是人们崇中观念的反映,其理论基础来自太极居中的天地易理思想。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郑州商城,以及稍后的殷都安阳,城市均有明确的轴线。然而,明中都以前,都城中轴线一直处于发展时期,如唐代的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但城中最主要的大明宫等建筑却不在中轴线上。元大都的中轴线虽是历代都城之最,但仅有南至丽正门、北至中心台这一段。明中都中轴线是首座纵贯全城的都城,自南而北有如下建筑:洪武门、洪武街、大明门、倒凸字形广场、承天门、端门、外金水桥、午门、内金水桥、奉天门、三大殿、后宫、玄武门、苑囿、凤凰山主峰、北安门、玄武街、中都外城正北门(未建),全长6170米。上述建筑或供皇帝使用、或为皇权的象征。
![]()
明中都卫星图所显示的中轴线
中轴线是明中都布局的精华,它用建筑图形与语言,把中轴线——皇权的威严,推向帝制社会的顶峰。
副轴线
在明中都布局中,除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外,还有一条宽阔的东西向大街——云霁街。它与中轴线交叉于“倒凸字形”广场的南大门——大明门前。在云霁街上,从东往西布局如下建筑:鼓楼、中都国子学、中都城隍庙、开国功臣庙、历代帝王庙、钟楼。上述建筑相互对称于中轴线两侧,均与祭祀有关。
云霁街为明中都的副轴线。用副轴线来表示祭祀,这在中国都城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朱元璋以象征皇权的中轴线为“经”,以象征敬天、法祖、祭祀的云霁街为“纬”,两者在大明门前交叉相汇。这种“祭政合一”的建筑图案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是突出“天赋神权”的至高、绝对与专制。
![]()
明中都鼓楼正面
明中都云霁街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一大创举。只有朱棣营建的北京城,采用明中都的制度,开辟了一条东西向的“长安大街”。但是北京因受元大都遗址的干扰,明中都的六大祭祀建筑,无法在北京重新体现出来,便在长安大街的两头建造了两座牌楼:东单、西单,以替代明中都的鼓楼、钟楼的位置。也就是说,当今闻名全球的“长安大街”,来自凤阳明中都的云霁街。
![]()
明中都皇城中轴线
明中都布局的指导思想
探寻明中都布局的指导思想,有如下几个方面。
礼仪制度
元朝的社会体制与文化,与汉以来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所建立的社会秩序,并不吻合。因此,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后,必须建立一整套新的治国方略,突出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的皇权。早在朱元璋登基的四年前,便对儒臣们表示,他的政治目标是要超越汉高祖刘邦及其子孙的王霸之治,大兴礼乐,以“复三代之旧”。登基伊始,他又对儒臣们说:“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如《大明集礼》、《洪武礼制》、《大明礼制》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制定、改革了一整套祭祀制度。其中包括郊礼(圜丘、方丘、朝日坛、夕月坛、山川坛)、庙礼(太庙)、社稷礼(太社、太稷)等,并将城隍庙、开国功臣庙、历代帝王庙列入国家祭祀。
朱元璋为其父母修建的皇陵,规模宏大,是中都的有机组成部分。皇陵神道32对石像生,造型逼真,刻工精细,规格极高。
专制主义皇权
以大一统、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皇权制度,自秦王嬴政称始皇以来,大约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自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专制主义皇权成长与发展阶段;自隋唐到南宋的专制主义皇权成熟阶段;从金元到明清的极端专制主义皇权的恶性发展与腐朽僵化阶段。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就是踏着皇权不断发展的脚印向前发展的。到了明初,随着朱元璋罢中书、废丞相,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五府,直管全国的行政、军事、监察,沿袭元朝落后的军户、匠户制度,重新恢复腐朽的诸王分封制度,大兴冤狱,大杀功臣,摧折儒者,使极端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所有这一切,必然在明中都的规划与布局中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中轴线的强化与扩张,宫城功能的浓缩与集合,前朝后寝制度完善与扩充等等,利用建筑图形、语言来突出皇权的神圣与威严。
风水术
自东汉年间起,风水术在我国逐渐盛行。历经魏晋南北朝,到了唐宋,我国风水术进入成熟、鼎盛时期。中国风水术的核心,是利用易学及阴阳、五行、干支、六神、七曜、二十八宿、北斗及星象分野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天、地、人对应体系。上述手法,广泛运用于都城设计布局之中。其中,以元代大风水家、大学问家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最为著名,在中国都城史上,元大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完美的高峰。而明中都的设计与布局,正是在吸收北宋汴梁、元大都的基础上,使上述风水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从而表现一个刚刚诞生的大明王朝百废俱兴、气象万千的景象。
![]()
风水对明中都布局的影响
结束语
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以“劳费”过多为借口,下令罢建中都。同年九月,朱元璋再次下诏,对南京城进行改建,但对改建南京作了如下规定:“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惟朴素坚壮,可传永久。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正因为如此,南京大内宫殿仅营建一年半就宣告竣工,这使得南京宫城的质量远低于明中都。
靖难之役后,朱棣虽皇袍加身,但底气不足,只得在遵循祖训方面做得头头是道,不留破绽。他严格遵守父皇“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和“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的祖训,所营建的北京城,一切建筑仿南京、中都之制。因此北京城亦未能达到明中都的高度。
![]()
长满庄稼的明中都午门内侧
明中都是在一块空旷的田野中营建的,犹如在一张洁白的图纸上绘制画卷。明初朱元璋与儒臣们精心制定的各种宫阙坛庙祭祀制度,均可在明中都的规划布局中得以充分实践与体现。而明代另外两座都城南京、北京,由于受到原来城市的干扰和限制,无法充分表达。因此,在“明初三都”中,明中都不仅是明清都城制度的首创者,而且质量最为优良,建筑最为壮丽,是中国都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数百年过去了,凤阳明中都逐渐衰落,唯其午门须弥座上精致的图案,依旧诉说着曾经的荣耀。
![]()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上的龙纹
![]()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上的凤纹
(作者为安徽省凤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