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对产品细节比较敏感 的人,微信里有个设计我忍很久了,但一直没看到微信团队对此做优化。
保守估计,每天至少有大几千万人在用这个功能。
什么功能呢?
转账。
我先给你们看两张截图,然后你们根据自己的第一直观反应来区分它们有什么不同。
![]()
乍一看是不是一样的?
但仔细看你会发现,每一条转账消息金额数字下方的文案都是不同的。左边是接收转账的文案,右边是退回转账的文案。
我之所以说这是个很坑人的设计,就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状态在视觉上区分非常弱,弱到很容易让人忽略。
接下来,说一个我的真实场景经历。
有一次跟我合作的广告主要转一笔钱给我,他直接通过微信转账功能发过来了,但我告诉他走对公账户,他也同意了。
于是,接下来我就把这笔转账退还给他了,退还后的消息状态就类似下面这样。
![]()
没过多久,我就在对公账户里收到了他的付款。可他又在微信上跟我说,让我把这笔转账退给他。
一时间我有点懵,转过来又让我退回去,是怎么个事?
他说,已经通过对公账户转了,微信上之前的转账退回去就好了。
这下我才明白,他以为我已经在微信上接收了那笔转账,实际上我做的是退还操作,他没有看到转账消息里「已退还」的文案。
结果就是哈哈一笑,搞得两边都很尴尬。
从那以后,每次我操作转账退还时都会多加一句话,避免对方产生误解,就比如昨天有位同学报名深圳线下聚会就是同类场景。
![]()
如果我不加最后一句话,单从产品的视觉设计反馈来看,对方有一定概率会以为我接收了转账。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说,接收转账和退还转账除了文案不同,消息左边的图标也不一样,一个是打钩,一个是返回箭头。
如果你发现了这个细节,我只能说你很细心。
但我也想说,一定有绝大多数的读者是没有发现的,放大到整个微信用户样本里,关注这个细节的人那就更加少了。
因此,这不是一个好设计,在我看来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糟糕的设计。
那问题来了,怎么改?
我们可以先看下转账消息发出后且未处理状态下的视觉样式,一种比较亮的橙黄色。
![]()
看到这个视觉提示,大多数人本能就知道这是一笔新的转账,这是多年以来形成的认知习惯。
按照过去的认知习惯,点击转账接收后,转账消息的背景就会被设置为浅灰色。
![]()
从橙黄色到灰色,代表转账已经接收,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用户认知。
如果回顾一下微信转账功能发展就知道,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超时退回且有对应独立消息提示,当时并没有单独的「退还」功能。
后来有了独立的退还功能,即便是未超时的转账也可以被接收方主动拒绝,所以会出现这个状态。
![]()
说白了,已接收和已退还长得太像了,结合用户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认知,第一视觉提示压根很难区分开。
就像我前面说的尴尬场景,相信我不是唯一一个遇到的。
既然如此,怎么优化也就有了方向,做「视觉区分」。
举个例子。
微信的红包和蓝包就是一种视觉区分,红包用来发钱,蓝包用来送礼。
按照这个思路,已接收的转账和已退还的转账就应该做视觉隔离,已接收状态下还是维持原样,但已退还要用一个新样式,比如去掉橙色底色的全灰色。
当然,我觉得微信团队一定有更好的方案。
这么一来,用户一看就知道是怎 么回事,不需要调用系统 2 去思考,只需要系统 1 的即时反应。
![]()
关于用户洞察和产品设计,这是我在产品训练营中有重点讲过的内容,也分享过很多案例。
换句话说,其实就是产品经理在设计方案时能否具备同理心去感受用户的感受,而不只是单纯从逻辑状态出发考虑。
如果只考虑逻辑状态区分,微信现在的方案没毛病。但加上同理心感受,现在这个方案就有点坑人。
年纪大一点的用户,眼神不那么好的用户,比较粗枝大叶的用户,都会被这个设计影响。
要是微信团队的同学看到了,是不是可以考虑优化一下?
当然,我所说的也可能是错的。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这次深圳线下聚会报名十分火爆,今天已经破百人了,看来我得找个更大的场地。
从上周北京场的经验来看,我至少得分享 3 小时,讲透如何成为只工作不上班的互联网个体户。
![]()
深圳最后一场产品训练营还有 4 个座位,真的是最后一场了,之后不再举办。
要和我学做产品的尽快联系我,错过就没有,不了解训练营的可以点击文章末尾的图片看介绍。
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联系我,入口在这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