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近期我注意到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当我们熟练地用手机比价、领取优惠券时,父辈和祖辈却在面对屏幕上突然跳出的“免费红包”通知时感到困惑甚至恐慌。
那些在我们看来一眼就能识破的营销手段,在长辈眼中可能被误认为是难得的实惠机会。而在这份“实惠”背后,潜伏着专门针对他们养老金的隐蔽扣费机制。
这类扣款往往悄无声息地发生,账单信息模糊不清,维权路径复杂曲折。为何诈骗分子能如此精准地锁定中老年群体?这些看似低级的骗局,究竟暗藏哪些不易察觉的心理操控与技术伪装?
![]()
两类高频陷阱:红包与赚钱噱头的背后
互联网时代的欺诈手法总能精准击中中老年人的心理软肋——要么利用他们节俭惜福的习惯,要么迎合他们希望增加收入的愿望。这两种心理驱动下的骗局环环相扣,层层诱导,防不胜防。
当长辈刷短视频正投入时,一个醒目的弹窗跳出来:“点击领取66元现金红包”。许多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轻点屏幕,页面随即显示“正在领取中”,但之后再无下文。
![]()
直到几天后查看银行流水,才惊觉账户已被连续划走13笔款项,总额高达上万元。更让人愤怒的是,交易明细中既没有商家名称,也看不到具体服务内容,只有一串无法识别的代码代号。
试图联系平台客服寻求解释,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接通后长时间等待却始终得不到回应。还有人看到“关注公众号即可领取福利”的提示,按步骤完成操作后,屏幕上赫然出现“关注成功”字样。
![]()
可几乎在同一秒,手机便收到银行发来的扣款148元通知。原来,所谓的“确认关注”按钮已被精心设计为支付授权指令,用户点击即视为同意自动扣款,整个过程毫无预警。
另一种更具迷惑性的套路则是以“轻松赚钱”为卖点。“走路就能赚金币”、“看短剧日入数十元”等宣传语,对退休在家、渴望发挥余热的长辈极具吸引力。
![]()
有人因看到“步行返现”广告下载了某应用,刚注册登录系统,账户立刻被扣除798元。想要联系售后处理,却发现APP内预留的联系电话根本无法打通。
短短数日后,该软件彻底无法启动,变成一款无法卸载也无法申诉的“僵尸程序”。也有长辈在观看手机短剧过程中,被“解锁全文领红包”提示吸引,点击后不仅未获任何奖励,反而接连出现多笔未知扣款。
既不清楚资金流向哪个平台,也不明白所购服务为何物。这些骗局的共性在于:门槛极低、回报夸张、操作简单,恰好契合中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功能了解有限的认知特点。
![]()
维权之难:退款无门,投诉被踢皮球
一旦遭遇此类幽灵扣款,长辈们的维权之路异常艰难。这些交易具备高度隐蔽性,不仅消费记录含糊其辞,连退款入口都被刻意隐藏或误导。
加之多数长辈缺乏网络维权经验,极易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发现异常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寻找官方退款通道,但在相关APP中反复查找,终于找到所谓“申请退款”的链接。
![]()
点击跳转后却发现页面导向购物广告或其他无关应用的下载界面,完全偏离正常流程,真正的退款路径形同虚设。无奈之下,只能转向支付平台求助。
然而,平台客服常以“交易已完成”、“商户已发货”为由拒绝介入,声称需用户自行与商家协商解决。
![]()
而这些幕后商家要么不留联系方式,要么接通后坚称“服务已提供”、“属自愿消费”,态度敷衍甚至直接挂断,导致长辈的合理诉求石沉大海。
更令人失望的是,部分平台对这类通过自身广告位、推荐链接引发的违规交易视若无睹。尽管弹窗来自平台流量分发系统,却未履行基本审核义务。
![]()
既未核实入驻商家的真实资质,也未向用户明确揭示潜在风险,变相纵容不法分子借助平台公信力布设圈套。
法律专业人士指出,此类以虚假福利诱导点击并实施未经授权扣款的行为,已明显构成欺诈行为。作为交易撮合方的平台,若未能尽到审查与告知责任,造成用户财产损失,依法应承担相应连带赔偿责任。
不少受害者最终只能寄望于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一次次提交材料、补充证据、重复陈述情况,经历数周乃至数月漫长等待,才勉强追回部分资金。
![]()
三层防护:守住长辈的养老金防线
相较于事后耗时费力的维权行动,提前构建安全防线更为关键。结合中老年人使用手机的习惯与认知规律,可以从三个维度建立有效防御体系,切实守护他们的养老积蓄不受侵害。
首要环节是源头防控。必须反复叮嘱长辈:天上不会掉馅饼。凡是标榜“免费领红包”、“零成本高收益”、“一键解锁大额奖励”的弹窗或链接,一律不予理会。
![]()
切勿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网址,也不要安装非官方渠道提供的应用程序。这些看似诱人的福利本质上都是引流工具,背后极可能是预设好的扣费陷阱。
同时,子女可主动协助长辈检查手机设置,关闭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中的小额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等功能,从根本上阻断未经确认的资金划转。
![]()
对于人脸识别支付权限,如非必要也建议关闭,防止因生物信息泄露而导致资金被盗刷。此外,清理手机中非正规来源的应用程序,仅保留权威认证的支付与购物类APP,大幅降低安全隐患。
其次是日常监督机制,培养定期查账意识。许多长辈习惯性忽略电子账单,认为“我没买东西就不需要看”,结果导致扣款发生多日才被察觉。
![]()
这不仅错失最佳维权时机,还可能因数据过期而无法调取有效凭证。家人应耐心教导长辈如何查阅微信、支付宝及银行卡的交易明细,特别关注是否有陌生的小额支出。
骗子通常先以10元、20元的小额测试交易试探账户状态,确认可行后迅速发起大额扣款。一旦发现异常交易,立即截图保存相关信息,包括时间、金额、订单编号等关键要素。
![]()
这些将成为后续维权的重要依据。同时第一时间通知亲属协助处理,避免独自应对时因紧张而误判形势或做出错误操作。
最后是掌握科学维权路径。若不幸遭遇非法扣款,应遵循“冻结—投诉—兜底”的三步策略:首先暂停相关支付账户的所有交易功能,或临时禁用银行卡快捷支付权限,阻止进一步损失。
![]()
随后向支付平台正式提交投诉请求,详细描述事件经过,并附上账单截图、广告弹窗截图等相关证据,明确要求平台核查交易真实性并启动退款程序。
若平台推诿拖延或不予回应,立即拨打12315消费者举报热线,或登录全国12315平台在线提交投诉材料,借助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力量推动问题解决。
![]()
特别提醒长辈,在整个维权过程中切勿轻信自称“退款专员”的陌生人,绝不透露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谨防落入二次诈骗圈套。
长辈的养老金是他们一生辛劳积攒下来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晚年生活质量的核心保障,绝不容许被别有用心之人肆意掠夺。那些披着“福利”“赚钱”外衣的数字陷阱,虽表面复杂,实则只要增强防范意识、落实基础防护措施,便可有效规避。
![]()
结语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抽出一点时间,耐心指导父母长辈掌握手机支付的安全规范,定期帮助他们排查设备隐患,共同筑牢数字生活的安全屏障。
让年长一代既能融入智能时代,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也能安心守护好自己的每一分积蓄,使晚年的每一天都少一些焦虑,多一份踏实与宁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