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总能刷到“爷爷起的名字”系列。
评论区一水儿“跪了”——
“顾昭然,听着就像会骑马佩玉的公子哥。”
“万山雪,直接把我娃的‘梓轩’秒成渣。”
再回头看看自己户口本上的“梓涵”“子睿”,瞬间觉得爸妈当年太敷衍。
我专门把爷爷给我爸起的名翻出来:李常稷。
常,是辈分;稷,小米,也指江山社稷。
![]()
老爷子原话:“人得先吃饱,再谈报国。”
我爸1958年生,饿过肚子,对这俩字爱得不行,可惜到了我这辈,爷爷走了,名字就起成“李想”——图个省事。
为这事,我爸偷偷抹过眼泪,觉得把娃的“根”给起短了。
说回正题,这些爷爷辈的名字到底好在哪?
我总结就三点,咱不拽文:
1. 肚子里有墨水,但不说黑话
“叶鸣谦”出自《周易》,可字面上就是“叶子沙沙响,人要懂谦让”,三岁娃也能听懂。
反观现在,为了凹造型,硬把“龘”“彧”塞进名字,老师喊不对,孩子写半天,考试铃都响了。
2. 先吃饱,再谈诗
“熊振宇”听着热血,其实爷爷是铁路扳道工,天天见铁轨,就想让孙子“把火车头振起来”。
先有小家,才有大家,名字带着热乎的烟火气,不是空中楼阁。
![]()
3. 把期望说进音调里
“林晚禾”三个字一出口,声音先柔了,像炊烟飘在稻田上。
爷爷把疼爱和盼头,都揉进声调里,孩子每次被喊,都能听见一句“慢慢来,日子会好”。
那咱普通人学得来吗?
我试了把,总结出“土办法”——
第一步,把家谱扒出来。
很多辈分字其实不差,像“昭”“维”“承”,扔回今天照样能打。
第二步,问老人一句话:
“您这辈子最盼啥?”
我外婆说“河清海晏”,我表妹直接给女儿起名“晏清”,简单,却把这代人的太平愿望装进去。
第三步,压住炫技的冲动。
名字是给孩子用,不是给朋友圈点赞。
笔划别超过初中生的作业本,读音别绕口令,就是最大的厚道。
![]()
写完这篇,我回家翻箱倒柜,找到爷爷当年手写的辈分表。
纸已经脆得掉渣,最后一行是他颤颤巍巍添的:“凡我后人,先做人,再做文。”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名字不是文创产品,是老人托孤的手掌。
他们没坐过飞机,却想让孩子飞;
没赶上盛世,却提前把祝福塞进偏旁部首。
下回再给娃起名,咱别急着翻爆款列表,
先回老家,问问耳朵背、眼睛花的爷爷。
他也许说不出“鸣谦”“九思”,
但一句“吃饱穿暖,别走歪路”,
就够咱用三代。
![]()
(注:本文为虚构文章,仅供娱乐和启示,不代表任何真实情况和科学依据!不喜勿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