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荷兰政府最近干了件让全世界傻眼的事:用一部1952年的“老爷法律”,强行抢走了一家中国芯片公司。
![]()
嘴上说是“防止技术泄漏”,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哪是保护技术,分明是耍流氓,他们以为抢到的是技术,其实输掉的是信誉,这种掀桌子的行为,最终坑的是自己。
![]()
突发接管:用1952年法律制裁2024年的企业
事情发生在2024年9月30日,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突然宣布:冻结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将其99%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同时撤掉中国籍CEO张学政。
![]()
这个决定之所以令人惊讶,不仅因为其强硬手段,更因为其法律依据——一部1952年制定的《商品供应法》,这部法律诞生时,欧洲还在二战后的重建期,如今却被用来处理21世纪的高科技产业纠纷,显得格外突兀。
![]()
荷兰的辩解:防“技术泄漏”还是“欲加之罪”?
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荷兰官员通过媒体给出了两点解释:
其一,声称要防止安世半导体的技术被中国母公司“窃取”;其二,强调这是“唯一选项”,是应对“预期风险”的无奈之举。
![]()
但细看这些理由,漏洞比比皆是,作为安世半导体100%的控股股东,中国闻泰科技调动子公司资源本是合法的商业行为。
![]()
就像一家面馆的老板调整自家分店的配方,何来“窃取”之说,更何况荷兰政府所谓的“风险”——如转移生产线、关闭研发中心等,至今都没有真实发生。
![]()
时间线揭秘:巧合背后的政治操弄
整件事最耐人寻味的是其精准的时间点: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强化对华芯片管制新规;9月30日:荷兰政府出手接管安世半导体;10月1日:荷兰法院火速批准撤换中国CEO。
![]()
这种“无缝衔接”很难用巧合解释,荷兰媒体在报道中不小心说漏嘴的一句“美国已将闻泰列入黑名单”,彻底暴露了真相——这分明是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科技的战略行动。
![]()
破坏规则:全球商业秩序遭遇信任危机
荷兰此举最危险的在于开创了恶劣先例:一个国家可以凭主观臆测的“未来风险”,就直接剥夺外国投资者的合法财产,若此风蔓延,任何跨国企业都可能因东道国的一句“我担心”,就面临资产被没收的风险。
![]()
这相当于砸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基石——产权保护原则,长期以来,欧洲一直自我标榜为“基于规则的秩序”的维护者,但安世事件表明,当规则碍事时,他们随时可以亲手破坏规则。
![]()
长远代价:谁才是真正的输家?
短期内,荷兰或许暂时阻止了某项技术流向中国,但长远看,它至少付出了三重代价:
自毁信誉:欧洲作为可靠投资地的形象严重受损;反噬自身:其他国家对欧投资将更加谨慎;规则崩塌:今日破坏规则围堵中国,明日他国亦可效仿。
![]()
正如一位德国企业家所言:“今天他们这样对待中国企业,明天就可能用同样方式对待我们。”
![]()
结语:没有赢家的博弈
这场风波表面上是商业纠纷,实则是大国科技博弈的缩影,荷兰选择了站队,却可能输掉未来;中国企业暂时受挫,但自主创新的决心更加坚定。
![]()
而最令人唏嘘的是,那些曾经让世界繁荣的全球化规则,正在这样的博弈中一点点瓦解,安世半导体的故事提醒我们:当商业沦为政治的筹码,最终受伤的将是所有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