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末的马尼拉湾,潮水裹挟着南洋的咸湿气息漫过滩涂。来自福建漳州的福船正缓缓靠岸,船帆上的“闽”字旗被海风扯得猎猎作响。船工们卸下瓷器、丝绸与铁器,码头上扎着包头的西班牙人用生硬的官话喊着“阿隆”(商人),搬运工则是皮肤黝黑、留着发髻的华人——他们已在吕宋岛上生活了近三十年。
![]()
1571年,西班牙殖民军首领黎牙实比率舰队攻占马尼拉,以王城(Intramuros)为中心建立起殖民统治。西班牙人虽已抵达菲律宾群岛,却苦于缺乏劳动力与商业网络。明朝自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开放海禁后,闽粤沿海居民为求生计,冒险“下南洋”。他们驾着载重百吨的福船,载着家乡的物产,也载着对财富的渴望,穿越巴士海峡,在吕宋落脚。
西班牙人很快意识到,华人是不可替代的“经济引擎”。他们会建房屋、制砖瓦,能耕种水稻与甘蔗,更擅长经营绸布庄、药材铺与杂货店。马尼拉的王城内,西班牙贵族需要的丝绸来自华人商铺;殖民军的军需品由华人商队从福建运来;甚至连教堂的装饰木雕,也出自华人工匠之手。
![]()
为管理这些移民,西班牙人在王城外的巴石河沿岸划出区域,称“涧内”(Parian)。这里成为华人的聚居区,最多时容纳数万居民。他们在此建关帝庙、宗祠,保留着家乡的习俗,春节贴春联,冬至搓汤圆,婚丧嫁娶仍按《朱子家礼》行事。
但是西班牙人毕竟是殖民者,他们不仅残酷奴役当地土著,而且将华人视为对手。因为当地土著才是他们的奴隶,土地可以被他们无偿抢占为庄园。而华人的背后有个强大的明朝,西班牙人知道这是不可触碰的存在。如果把华人视为奴隶,大明打过来怎么办?他们只敢欺负没有国家的土著,却不敢对华人动手。
![]()
但不动手不代表不能搞歧视与区别对待。西班牙殖民当局为了排除华人的影响,颁布了《马尼拉市政条例》,明确规定华人不得持有武器、不得学习西班牙语、不得与原住民通婚。1582年,殖民政府甚至宣布所有非西班牙商人需缴纳“什一税”,华人的货物进出港口要经过西班牙人的“检查”,实际就是专门针对华人商队的盘剥。1593年,西班牙王室甚至颁布敕令,限制华人每年进入吕宋的人数不得超过6000,试图遏制华人社区的增长。
西班牙人试图在宗教上同化华人,传教士让华人改信天主教,他们在涧内修建教堂,强迫华人参加弥撒,否则课以重罚。但是华人根本不听,表面上去教堂,私底下仍然过春节。华人们认为关帝比圣母更灵验。
![]()
1602年,福建海盗林凤被大明水师打得无路可逃,南窜到马尼拉,对西班牙人发动了进攻,打算攻占吕宋,但是不太顺利,被有大炮武装的西班牙人击退。导致殖民当局对华人开始抱有戒心。1603年春,马尼拉开始流传消息,中国福建巡抚已派大军渡海,与吕宋的华人里应外合,要驱逐西班牙人。更有甚者,传得神乎其神,说有200艘中国战船正驶向吕宋,华人将在城内放火接应。
这就把人数只有几千人的西班牙人给吓破了胆。马尼拉总督桑坦赫尔(Juan de Silva)接到线报,称涧内有华人秘密集会,讨论“起事”。尽管缺乏实证,他仍决定先发制人。4月,殖民当局宣布“为保障安全”,要求所有华人集中到王城外的巴石河沙滩上,声称将“核查身份”。
![]()
华人对这一要求并不陌生。过去西班牙人曾多次以“清查非法移民”为由聚集华人,最终往往只是勒索财物。因此,许多人带着财物前往,甚至有人以为是殖民当局要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然而这一次,沙滩被西班牙士兵团团围住。据当时在场的意大利传教士科斯塔记载:“总督一声令下,士兵们冲上去用刀剑刺杀,老人、妇女、儿童都不放过。鲜血染红了沙滩,尸体被抛进巴石河,河水三天都是红色的。”
这场屠杀持续了三天。西班牙官方报告称“约2.5万华人殒命”。涧内几乎被夷为平地,幸存的华人要么逃入深山,要么乘船返回中国。马尼拉的商业陷入瘫痪,西班牙人这才发现,失去华人的吕宋商店关门,农田荒芜,连教堂的修缮都找不到工匠。桑坦赫尔在次年的报告中哀叹,我们消灭了敌人,也摧毁了自己的生存根基。
![]()
但是华人也不是好惹的,幸存下来的华人进行了坚决的反抗。从10月4日至11月12日,持续一个多月。华人用棒、木矛、刀剑等简陋武器对西班牙人进行回击,西班牙军队损失不小,阵亡者有前总督唐·路易斯·佩雷斯·德·拉斯·马里纳斯、胡安德·阿尔塞加将军、胡安·德·拉佩尼亚上尉、比利亚法尼亚上尉、胡安·德·伊巴拉、马科斯·迪亚斯、唐·路易斯·德·贝拉斯科上尉、埃斯特万·德·马基纳上尉、唐·托马斯·布拉沃·德·阿库尼亚上尉等,另有众多未记录姓名的军官、士兵及若干修士。
而事情发生后明朝也对马尼拉西班牙人进行交涉并提出归还马尼拉华人被扣押的财产;释放所有华人俘虏并放他们归国的要求。西班牙人考虑到明朝不是那么好惹,就同意了归还部分财物。而对服苦役的华人俘虏则释放一部分罪责较轻者,还有一部分允许他们用奴仆代替服役,剩下没有释放的华人俘虏也被允许跟随船只返回中国。
![]()
两年后,幸存的华人陆续返回,涧内重新开始了二次繁荣。西班牙人吸取教训,不再轻易大规模屠杀,转而强制华人加入“华人公会”,由西班牙人担任会长,负责征收赋税、监视动向;规定华人必须居住在指定区域,夜间不得外出;甚至要求华人儿童学习西班牙语,试图从文化上同化掉华人社群。
1639年,西班牙殖民搞了一个“米沙鄢联盟”政策,加强剥削原住民。为转移矛盾,殖民者将矛头指向华人,称“华人教唆原住民反抗”。1635年,殖民政府宣布废除华人的免税权,所有贸易需额外缴纳5%的“保护费”;1637年,又颁布《华人宗教敕令》,要求所有华人必须受洗,否则驱逐出吕宋。
![]()
涧内的华人多为福建、广东同乡,他们暗中储存武器,联络原住民部落,甚至派人潜回中国寻求支持,此时的吕宋华人约有3万人。1639年2月,一名西班牙士兵在涧内巡逻时,与华人发生争执,竟拔刀砍死一名华人少年。这一事件成为导火索,华人随即发动起义。起义者手持砍刀、火铳,从涧内冲出,袭击西班牙人的商铺与哨所。他们放火烧毁了殖民政府的粮仓,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同胞。西班牙军队仓促应战,王城内的西班牙贵族纷纷躲入教堂。
然而,起义缺乏统一指挥。西班牙人从附近省份调来援军,用大炮轰击起义者的据点。一周后,起义被镇压,数百名华人被处决,幸存者再次被驱赶到更偏远的区域。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消息传到吕宋,引起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恐慌,他们害怕华人与郑成功的军队联合起来攻占吕宋。1662年,西班牙驻马尼拉总督科奎拉(Manuel de Leon)下令,将所有华人集中到涧内,拆除涧内的防御工事,并禁止华人离开。
![]()
郑成功的部将林察曾率舰队抵达吕宋海域,试图联络当地华人。因风向不利未能登陆,但西班牙人已如惊弓之鸟。他们再次屠杀华人,这次规模较小,约2000人遇害。对于这次的屠杀,郑成功获得了消息,非常愤怒,他向西班牙总督下达了最后通牒,预备有利时机就要南下吕宋,解救同胞。但是很可惜,此时郑成功也得知了自己儿子郑经私通乳母之事,在内外压力,多重事件打击之下,竟然一病不起,英年早逝了!
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躲过了一劫。郑成功去世后,清朝逐步统一中国,海禁时松时紧。吕宋华人的生存环境略有改善,但他们始终记得祖先的血泪。涧内的关帝庙里,香火从未断绝,庙前的石碑刻着“宁死不屈”四个大字——这是对17世纪那几场屠杀的无声纪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