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珍珠港枪声还在历史书里回响,波涛未平的东北平原还记得日本关东军的脚步,而卢沟桥上的子弹,则彻底撕裂了一个时代的和平幻想。如果我们把这些事件串成一条时间线,会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日本发动战争的方式,好像总是悄无声息地先动手。不是正面宣战,不是堂堂对决,而是冷不丁地“捅你一刀”。这到底是战术选择,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
![]()
从朝鲜到珍珠港,偷袭几乎成了“流程标准”
历史不是一首歌,但日本对战争的“出场方式”,实在太有节奏感了。往往你刚转头,它的刀就已经递到了后背。
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兵突然袭击朝鲜,一夜之间打穿了半岛的门户,搞得朝鲜措手不及,不得不向明朝紧急求援。接下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壬辰倭乱,东亚血雨腥风七年。
到了1894年,日本人学聪明了,知道直接挑明打仗不好看,干脆玩起了“海上伏击”。清朝的运兵船“高升号”满载着士兵和家属,结果被日本军舰提前伏击,船毁人亡。这不是战斗,而是屠杀。
1904年,旅顺港夜晚寂静如常,俄国人还在军营里打哈欠,日本舰队却早已从暗夜中逼近,一轮鱼雷下去,把沙俄的太平洋舰队打得措手不及。日俄战争就这样被“偷”了个开头。
再看1931年,“北大营”本是中国东北的重要军事据点,日本关东军却制造了一场铁路爆炸,反咬中国军队“破坏治安”,旋即大举进攻,东北三省几乎在几天内沦陷。
1937年,日本在卢沟桥“演习”,突然声称士兵“失踪”,借机开火,这一枪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还在谈判桌上找人,日军已经冲进宛平城。
1941年,珍珠港的美军士兵刚在吃早餐,头顶就响起了日本战机的轰鸣。几小时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罗斯福称之为“耻辱的一天”,但对日本来说,这只是他们又一次“完美偷袭”的案例。
从朝鲜半岛到太平洋彼岸,日本的“偷袭史”跨度300多年,几乎每一次大规模战争的开始,都伴随着一种熟悉的“套路”:不宣而战、伪装演习、突袭致命。这种“先下手为强”的行为逻辑,早已不是偶然,而像是一种制度化、程式化的战争起手式。
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偷袭往往不是战场需要,而是计划已久。就像珍珠港之前,日本驻美大使还在华盛顿笑脸相迎;卢沟桥开火前,日本还在和中国进行“和平会谈”。表面热脸贴你,背后刀子磨得锃亮。
偷袭,不是权宜之计,而像是日本军事文化的一部分。这不仅让对手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它制造了一种心理优势:我能决定战争的时间、方式和地点,而你只能被动应战。游戏一开始,我就赢一半。
问题是,这种行为模式,真的只是战术吗?还是早已渗透进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决策逻辑?这就得从文化根子上,往下挖一挖。
![]()
为什么总是偷偷摸摸?文化不是借口,但它解释了很多
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选择偷袭,至少不会把它当成一种“传统技艺”。可日本为什么一直坚持这种方式?
有一种说法,是这跟日本的“武士文化”有关。表面上看,武士道讲究荣誉、正面决斗、以死谢罪。但我们别忘了,日本的战国时代,还有一群人活跃得很——忍者。黑衣夜行,暗器偷杀,谍报先行,这些“幕后英雄”虽然从不登场,却在历史中制造了很多决定性的转折。
换句话说,日本文化中有两个极端并存:一边是表面上的刚烈武士,一边是背后操刀的阴影杀手。而在国家战争行为中,这种“阴阳共存”的思维模式,可能正是偷袭成为常态的心理基础。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军事教育,从明治维新之后就受到德国普鲁士体系的影响,这种体系强调“速决战术”,主张以突然袭击打乱敌人部署、夺取战略主动。虽然这是西方输送来的理论,但落在日本的土壤上,却长出了一种更极端的形式。
比如珍珠港那个决定,在军事总部内部其实早有分歧。有人担心偷袭美国会立刻引发全面战争,但最终决策者认为:只要一击成功,美国就会退缩。这种“赌徒心理”,其实和1931年的“柳条湖事件”如出一辙。
![]()
但问题在于,这种心理预设,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也低估了对手的反应。珍珠港之后,美国不仅没退,反而一战到底;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人从此走上全面抗战;而日俄战争虽然初期顺利,但最终也没能阻止自身的资源崩溃。
所以偷袭的表层看似“聪明”,实则极其脆弱。它建构在一个前提上:对手会被吓住、会妥协。但现实往往更复杂。一旦偷袭没有导致迅速胜利,那就等于自动激怒了敌人,把战争推向更不可控的深渊。
说到底,偷袭不是战略上的“高招”,而是一种缺乏长期规划的“短视行为”。它像是一种赌命式的开场白,把胜负全压在一瞬间,不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
而当这种行为一再重复,甚至成为一种被社会接受、军事系统鼓励的“默认选项”时,那就不仅仅是战术问题,而是国家性格出了问题。
今天的日本,还在延续“偷袭基因”吗?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都2025年了,日本早已是“和平宪法”国家,不可能再玩偷袭那一套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现实中,日本自卫队的对外军事姿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以今年四月为例,日本和美国在九州举行的“铁拳演习”,就特别强调“先发制人打击”。不仅如此,日本还在不断推进“敌基地攻击能力”,这意味着一旦判断对手“有威胁”,就可以率先打击。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对,就是“没开战先动手”的逻辑。而这个逻辑的危险在于,它根本不需要战争正式爆发,只要“感觉你不对劲”,就可以先下手。
![]()
不仅如此,日本还在不断扩展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合作圈。今年八月,日本与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签署了多项联合防卫协议,甚至还积极参与太平洋周边的军事演习。这些行动看似是“集体安全”,但也可能是一种新的“战略掩护”。在多边机制的外衣下,进行更为隐蔽的军事部署。
再看外交辞令。当中国在钓鱼岛、台湾问题上坚持立场时,日本往往一边强调“和平解决”,一边在背后加紧军事部署。今年6月,日本在冲绳新增雷达系统,还与美军联合演练“岛屿反夺回战术”。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演习掩护行动”?
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但它会押上同样的赌注。如果过去的偷袭,是用战舰和鱼雷完成的,那么今天的偷袭,可能就是网络攻击、信息战、经济封锁,甚至是舆论围剿。
所以,问题不在于日本还会不会偷袭,而在于它从未真正放弃通过“非对称起手”来改变局势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一旦遇到复杂的东亚安全局势,就很容易再次掀起不必要的冲突。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每一次偷袭的背后,都是一次灾难的开始。
偷袭不是战术的选择,而是一种深层的思维惯性。当一个国家一次次用偷袭开启战争,那就不再是偶然,而是“惯性犯罪”。历史提醒我们:与日本打交道,要看它说什么,更要看它准备做什么。和平从来不是嘴上说出来的,而是行动中守出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