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龙虎山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形成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双重保护机制。其中,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中,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态伦理。
![]()
文丨 白鹿新闻首席评论员 洪巧俊
十多年前,在广东江门目睹巴金先生笔下那棵独木成林、万鸟翔集的“鸟的天堂”时,我内心曾涌起一种遥远的震撼,以为那等生灵汇聚的奇观,是岭南水乡独有的恩赐。直到我回到故乡鹰潭,在龙虎山下、泸溪河畔,看见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用它那红唇长喙悠然划破晨间清洌的水雾时,才豁然开朗:真正的天堂,从不只在远方的诗篇里,它更可能深藏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山水之间前。
龙虎山,这片承载着千年道韵的土地,正以其无声而磅礴的生态实践,向世人揭示一个朴素的真理:鸟类用翅膀,为最优质的龙虎山生态环境投出了最公正的选票。
龙虎山能成为百鸟朝圣的乐园,首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天地钟灵的自然禀赋。这里并非一片与世隔绝的原始荒野,而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自古便被先贤们视为“天人合一”理念的修炼圣地与实践场。这种深厚的文化基因,或许从一开始,就为这片土地埋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子。
从自然地理上看,龙虎山拥有着鸟类梦寐以求的立体生态架构。独特的丹霞地貌,不仅造就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视觉奇观,更因其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岩穴,为不同习性的鸟类提供了绝佳的栖息、隐蔽与繁殖场所。蜿蜒如玉带般的泸溪河,是贯穿这片灵山的生命之源,其水质之清澈,是龙虎山生态成色的“第一眼检验”。高达69.88%的森林覆盖率,如同一袭巨大的绿色锦袍,包裹着山体,涵养着水源,调节着气候,使得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出常态15倍以上,这里不仅是人类的“天然氧吧”,更是鸟类自由呼吸的“负离子森林浴场”。
再观气候,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赐予这里四季分明的温润:年平均气温17.9℃,无霜期长达300余天,雨量充沛且光照充足。这样的气候条件,意味着昆虫活跃、植物繁茂,从而保证了食物链源头的充足与稳定。它为候鸟提供了一个躲避北方严寒的栖息地,为留鸟提供了四季皆宜的家园。可以说,龙虎山本身,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的一座功能齐全、资源充沛的鸟的乐土。
然而,若仅有天赋,而无后天的珍惜与守护,生态的乐章终将走向喑哑。龙虎山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形成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双重保护机制。其中,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中,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态伦理。
这一点,农民周加祥的经营模式,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摒弃化学肥料,坚持使用农家肥与种植红花草等绿肥;远离化学农药,转而采用辣椒水、烟叶杆等植物熬制驱虫液;面对草害,宁愿付出更多辛劳,也坚持人工除草;灌溉用水,直接引自未经污染的山泉,确保每一滴流入稻田的水都纯净如初。
这绝非简单的“回归传统”,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循环智慧。春耕时节,我曾亲眼目睹这样的场景:犁铧翻起带着清香的泥土,冒着丝丝热气,成群的白鹭、牛背鹭便紧随其后,在新翻的泥土中精准地啄食泥鳅、蚯蚓与昆虫。人类的耕作活动,非但没有破坏生态,反而为鸟类开启了一场场丰盛的“自助餐”。这种农耕模式,巧妙地使农业生产与鸟类觅食形成了正向的生态耦合,农田不再是单一的产出单元,而是演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微型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食物补给站。这正是“道法自然”在现代社会的生动实践与创造性转化。
正是这种弥漫在乡村田野间的人鸟共生图景,与龙虎山优质的山水本底相结合,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来了对生存环境要求近乎苛刻的“生态试纸”的中华秋沙鸭。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生物,是全球现存数量不足千只的极危物种,它们对栖息地的选择权,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水质必须清澈见底且流动,水面需开阔平静,水中鱼类资源必须丰富完整,周边的人类活动干扰必须降至最低……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无法留住它们优雅的身影。而如今,每年竟有近百只的中华秋沙鸭选择龙虎山作为它们的越冬地,这个数字本身,就是对龙虎山生态环境最硬核、最权威的国际认证。
当地村民对这些远道而来的“贵客”也报以最大的善意,他们视其为祥瑞,自觉地减少干扰,守护着这片共享的家园。这种发自内心的珍惜与敬畏,与科学的保护措施(如划定保护区、专职巡护、限制开发等)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让龙虎山成了一个真正让鸟儿感到安全的庇护所。
龙虎山的生态奇迹,其意义远不止于鸟类种类的不断增加。目前,这里已记录到170余种鸟类,占全省鸟种40%以上,这个名单还在逐年延长。从中华秋沙鸭、黑鹳这样的“国宝”,到“亚洲蜂鸟”叉尾太阳鸟等色彩斑斓的林间精灵,从山巅盘旋的猛禽到溪边漫步的涉禽,一个完整、健康、充满活力的鸟类栖息网络已在龙虎山成型。
这背后最根本的成功密钥,就在于我们前面所阐述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双重机制的完美融合。在自然层面,完整的食物链、多样化的栖息地类型、优良的水质和空气,构成了不可或缺的物理基础;在人文层面,源远流长的道家生态智慧、村民内化于心的环保意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科学保护措施,则构成了温暖而有力的守护屏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边乡村推广的生态农耕模式,它成功地维系了传统的田园风貌,不仅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创造了经济价值,更意外地(或者说必然地)为鸟类提供了广阔的觅食天地,实现了“生产与生态双赢”。这种模式,对于正在探索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并进的中国广大乡村而言,无疑具有极其宝贵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站在上清镇的古桥上凭栏远眺,你能同时看见白鹭在如镜的稻田上空盘旋,中华秋沙鸭家族在泸溪河的碧波上嬉戏,太阳鸟在怒放的杜鹃花丛中穿梭觅食。这幅流动的“百鸟朝凤”画卷,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人类智慧与善意结出的硕果。它雄辩地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当人类真正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并以智慧与之共舞时,我们所拥有的绿水青山,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惠及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
龙虎山的鸟儿们,用它们振动的翅膀,投下了最珍贵的信任票。它们的选择,不仅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更是对这片土地生态品质的最高认可。每一声清脆的鸟鸣,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当人类怀揣对自然的虔诚敬畏,天地自会还我们一个生机勃勃、希望无限的春天。
如今,珍稀鸟类来了,追寻这些美丽生灵的观鸟者与游客也纷至沓来。更有甚者,因钟情于此地绝佳的生态环境,选择长租民居,辟一方菜园,养几只鸡鸭,在此颐养天年。他们看重的,是这里的饭香菜美,是这里的空气清甜,是这里能让灵魂安宁的鸟鸣清心。这,或许就是龙虎山作为“鸟的天堂”,带给这个时代最珍贵、最深刻的启示。
白鹿评论主编:萧小壹
白鹿评论投稿邮箱:blpl2024@163.com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