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日本书道要申遗了?据日本媒体说,文化审议会已把 “书道” 列为候选,结果得等 2026 年 11 月才揭晓。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直接炸了,有人急着怼 “汉字都不是你们的,凭啥申遗”,也有人疑惑 “中国书法早申遗成功了,慌什么”。
吵归吵,可咱们真该警醒的不是日本做了啥,而是这些年咱们自己在书法传承上,到底出了啥问题?
![]()
一场 “写字热” 暴露的审美困局
去年有个广西男孩写《将进酒》的视频火得一塌糊涂,连《人民日报》都转发了,点赞轻松破千万。视频里男孩挥着毛笔挺有范儿,可懂行的人一看就摇头,笔画软塌塌没劲儿,字的结构歪歪扭扭,墨色糊成一团,连点浓淡变化都没有。这种在专业圈里不算数的写法,在网上却被捧成 “神童”“小王羲之”。
问题不在男孩身上,在咱们整个社会的书法审美,早就集体掉线了。打开短视频 APP,那些播放量高的书法内容,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这类路子。评论区里全是 “好看”“太牛了”,没几个人能说清到底好在哪儿,好的标准又是什么。
![]()
更离谱的是 2022 年,杭州萧山机场的广告牌,居然也用了这种字体,笔画硬邦邦的,还故意扭得怪里怪气,这可是代表城市脸面的公共空间啊。
这种现象往根儿挖,是中国书法教育的底子在晃。2011 年教育部就明确要求中小学开书法课,可实际情况呢?不少学校把书法课当 “副科里的副科”,随便找节课凑数,专业的书法老师更是缺得厉害,农村地区尤其明显。
![]()
就算真开了课,也大多是让孩子 “描红”“临帖”,一笔一划机械重复,从来不说为啥要这么写,更别提笔法、结构、章法里的美学门道了。
最后大多人只停留在 “会写字” 的层面,压根不懂 “什么是好字”。审美判断力没了,自然分不清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那些随意的写法有啥本质区别。算法还在旁边推波助澜,一个劲儿给你推那些视觉上够刺激的内容,把人圈在 “信息茧房” 里,审美趣味越来越窄,也越来越浅。
![]()
日本书道凭什么能走到这一步
日本书道能挤上申遗候选名单,是因为他们做对了几件事,而偏偏是咱们正在忽视的。
我们先从教育说起,在日本,书道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正儿八经的课程,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选修。小学生练平假名、片假名的书写,中学开始学楷书、行书,高中接触草书和篆隶,到了大学甚至有专门的书道专业。
再看传承的路子,日本书道早就不只是 “写汉字” 这么简单了。从平安时代开始,他们就琢磨出融合假名的 “和样” 书风,还把书道跟茶道、武士道、神道教的仪式绑在一起,变成了日本人修养精神的一部分。
![]()
天皇即位的诏书要用书道写,新生儿取名要写成书法,茶室里挂的轴子更离不开书道作品。这种扎进生活里的传承,让书道在日本一直有活力,没变成束之高阁的老古董。
这里要提醒一句,日本还特别会用现代办法撑着传统文化。二玄社、平凡社这些出版社出的高精度碑帖图录,全世界研究书法的人都拿它当权威参考。NHK 这些主流媒体还会提前策划专题报道,引导大家讨论,搞出全社会都重视书道的氛围。
回头看咱们自己,中国书法 2009 年就申遗成功了,可这些年在传承和普及上,真的做到位了吗?
![]()
中国书法的困境不在技法在人心
说实话,中国书法从来不少经典,也不少高手,缺的是让普通人真能理解书法、欣赏书法的土壤。
现在书法圈有个怪事儿,一边是各种展览、比赛搞得热热闹闹,奖杯奖牌发了不少;另一边是大众的审美越来越乱,连好字坏字都分不清了。
不少参展作品就想搞 “视觉冲击”,把字写得张牙舞爪,要么拼贴、做旧、染色,形式上花里胡哨,笔法却糙得不行。有的作者为了 “创新”,把写小字的笔法硬放大成大字,线条硬邦邦的没起伏,用墨死黑一团没虚实,连书法该有的韵味都丢了。
![]()
这种创作的路子,跟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脱不了关系。展览时代要 “出风头”,市场经济要 “好卖相”,于是书法慢慢从修身养性的文人雅事,变成了追名逐利的表演艺术。“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这些老祖宗的理念,被 “吸引眼球”“制造话题” 给挤到一边了。
更深的问题是,书法传统的整体性被拆得七零八落。古人读书、识字、写字是一回事儿,读诗文、练书法、学做人是连在一起的,讲究个融会贯通。
![]()
现在呢?识字归语文课,书法归美术课,文字学、音韵学变成了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各管一摊。研究中文的不懂书法,学书法的不懂文字学,这种割裂让很多人只看到书法的 “样子”,看不到背后的 “精神”,更别说体会里面的文化味儿了。书法的未来不是复古是活化
那中国书法的出路在哪儿?肯定不是简单退回古代,也不是盲目学日本。我们要做的,是守住传统内核的同时,找到书法在现代社会的活法。
教育这块必须来真的,书法课不能只教 “怎么写”,更要教 “为什么这么写”“怎么判断好坏”。
![]()
举个生活里的例子,讲 “永字八法”,可以结合阴阳哲学,说说笔法里的提按、藏露为啥重要;临摹《兰亭序》,可以分析王羲之怎么在 324 个字里做到 “每个字都有曲线美”,每个拐弯的地方都有讲究。让学生练字的时候,能体会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慢慢培养出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只当个 “写字机器”。
专业圈子也得放下架子,主动当大众审美的领路人。中国书协这几年策划了不少展览,方向是对的,但还不够。书法家、理论家应该多用电竞直播、短视频这些新媒体形式,讲讲经典作品好在哪儿,说说那些不规范写法问题出在哪儿,用大家听得懂的话传递专业标准,别总说些普通人听不懂的 “行话”。
![]()
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方正电子用 AI 还原《洛神赋》全卷,还搞了 “中华精品字库”,这些都是好尝试。说白了,就是让经典碑帖通过数字化 “活” 起来,走进设计、走进生活,手机字体能用,包装设计能用,海报宣传也能用,书法才不会变成博物馆里落灰的文物。
最关键的是,整个社会得形成尊重传统、鼓励创新但不丢根本的文化氛围。创新没问题,但得在懂传统的基础上创。就像林散之说的,“临《书谱》要化刚为柔,最难是要写出虫蛀纹来”。这种创化是在传统笔法、结构、章法的框架里,融入自己的气质和时代精神,不是瞎涂乱抹、靠怪样子博眼球。
![]()
日本书道申遗这事儿,给我们的启发不是去跟他们争什么,而是要好好反省自己,我们守护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要传给下一代的,是几千年攒下来的笔墨技法,是 “致虚极、守静笃” 的美学境界,是 “字如其人” 的人格修养。
等我们的孩子能分清《兰亭序》的飘逸和颜体的雄浑,能明白 “计白当黑” 的空间哲学,能从一笔一划里体会做人的道理,书法才算真的在这片土地上活过来了。这条路很长,但每个愿意静下心写字、认真看字的人,都是在给书法的未来添把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