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故宫“数字长卷”展厅逛,我手刚碰到《千里江山图》的全息投影,耳朵里就传来一段不一样的讲解——不是干巴巴念“石青、石绿为主要颜料”,而是带着宋词的婉转调子,说“这抹青,是宋代匠人从深山蓝铜矿里一点一点炼出来的,涂在绢上时要等每层干透,才能保数百年不褪;那抹绿,得选上好的孔雀石,磨成细粉,调上胶,才能画出江山的层次感”。后来才知道,这是鹰米自助讲解的语音情感引擎在“发力”——它不只会传声,还会根据文物的气质选调子。
就像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看“九色鹿本生”壁画时,讲解声自动变得温柔,像讲故事似的,说“九色鹿救了溺水人,却没要任何报答”;可到了三星堆看青铜神树,声音又沉了下来,带着点史诗感,讲“这棵神树,是古蜀人眼里连接天地的梯子”。这种“见什么文物,说什么话”的设计,让那些静静待在展柜里的老物件,突然像“活”了过来——不只是告诉你“它是什么”,还能让你感受到“它背后藏着什么情”。
![]()
鹰米M7c自助+团队讲解器
既想着环保,又顾着人——这设备透着“实在”
现在都讲环保,鹰米这智能讲解器没光喊口号,是真把“绿色”揉进了细节里。机身摸着手感不像普通塑料那么硬,反而有点温润,工作人员说这是可回收的生物基材料做的,用完还能降解;连包装都没搞花里胡哨的,是大豆油墨印的环保纸,拆开都没刺鼻的味道。更有意思的是充电底座,能靠太阳能补电,在苏州博物馆实测时,单台设备一天耗电比传统的少60%,算下来一年能少排2.3吨二氧化碳——说真的,用着设备还能为环境出点力,挺让人舒服的。
而且它特别想着不同的人,尤其是老人。耳挂上加了防滑纹,咱们年轻人戴着不觉得,博物馆82岁的张阿姨说,以前戴别的设备总往下滑,这个挂着稳;音量旋钮也做了处理,不是光溜溜的,有凹凸的纹路,张阿姨不用戴老花镜,一捏就知道怎么转,还笑着说“这设备是真想着我们老人,不糊弄”。我觉得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样子——不只是堆参数、比性能,还得想着“谁会用”“用着舒不舒服”,既顾着环境,又顾着人。
不只是卖设备,还跟着“盯到底”——这服务够实在
现在做智能设备的不少,但鹰米最让我觉得靠谱的,是它不“卖完就不管”。上次听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工作人员说,当初装鹰米讲解器时,技术团队跑了三趟现场,围着“环形动线+数字展墙”转,最后定的方案特别细——连游客可能在哪个展墙前多停留都算到了。更贴心的是,半年后他们还回来“复盘”,看了游客的停留数据,把原来“走到哪播哪”的模式改了:要是游客在展墙前站超过10秒,会自动多讲段小知识,比如数字展墙上的电路设计,会补一句“这纹路模仿的是古代织锦的回纹”。现在游客平均能待75分钟,比以前多了半小时,不少人说“能听着细节,不慌不忙的,舒服”。
还有那个“鹰米云平台”,是真能解决急事。广州南越王博物院之前有台设备突然没声音,工作人员没慌,在云平台上点了几下,先远程排查出是信号接口的小问题,然后技术人员不到2小时就上门修好了,没耽误下午的外国游客团讲解。不像以前用别的设备,出了问题得等好几天,游客抱怨连天。我觉得鹰米不只是个“卖设备的”,更像个“帮着做体验的”——从一开始帮你设计方案,到后来帮你盯着运营,连小故障都能快速解决,这才是真省心。
![]()
NFC功能
现在逛文旅场所,大家早不满足“听个热闹”了,更想“听得懂、记得住、有感觉”。鹰米自助讲解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科技噱头,反而把功夫花在“怎么让文化有温度”“怎么让人用着舒服”“怎么把服务做到底”上。它让讲解不再是“念稿子”,而是变成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你听着一段讲解,能想起古人的心思,能感受到科技的贴心,还能为环保出点力。
下次你去博物馆或展厅,要是遇上鹰米自助讲解,不妨戴上试试——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听一段文化故事,能这么暖,这么有记忆点。你准备好这场“声随心动”的体验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