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8 日的南京,香樟叶被秋风染得半黄,我走在南传校园里,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 “香港中文大学” 的发件人提示像一束暖光,让我瞬间定在原地 —— 距离 9 月 29 日凌晨点击 “提交”,刚好二十九个日夜。
指尖抖得连解锁密码都输错了两次,点开邮件时,“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s pleased to informyou that you have been nominated for the first round of admission to the Master's Programme in Anthropology” 的字样跳出来,眼泪没预兆地砸在屏幕上,第一个拨通的电话,不是给爸妈,而是打给了朗汀留学的老师。
![]()
迷茫:跨专业的“岔路口”
大三下学期的南京格外闷热,图书馆三楼的新闻学自习区里,我对着电脑上的香港高校名单发呆了整整一周。均分87,不算顶尖但够得上门槛;雅思刚刷到8.0,本该为新闻硕士申请松口气的我,却在实习中撞见了 “人生岔路”。
那是暑假在本地报社做社区记者时,我跟着带教老师去溧水采访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我蹲在门槛上记笔记,突然发现自己更想知道: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代代延续的习惯,是怎么在现代社会里活着的?而不是单纯把它们变成一篇800 字的新闻报道。
“我好像不想申新闻了,想申人类学。”我在微信里跟室友吐槽,她隔了十分钟发来Lisa老师的名片:“我表姐去年新闻转社会学,就是找他们申到港大的,说老师特别懂跨专业申请。”抱着 “死马当活马医” 的心态,我预约了咨询,第一次走进朗汀在紫峰大厦的办公室时,Lisa老师正对着电脑整理方案,封面上还贴着她手写的便签:“跨专业重点:经历衔接 + 动机逻辑”。
“南传新闻的实践经历,其实是你跨人类学的优势。人类学要的不是专业背景,是对‘人’和‘文化’的敏感度。”她拿过一张白纸,一边画思维导图一边说:“我们可以把你的经历分成三块:新闻采访里的‘田野观察’、校报做的‘校园亚文化报道’、还有你帮非遗馆整理口述史的志愿经历,这些都能和人类学挂钩。”
那天傍晚,我坐在地铁上翻着书,突然明白自己不是“一时冲动”—— 我想从“新闻的记录者”,变成“文化的观察者”,而港中文的人类学硕士项目,刚好有 “文化传承与现代性” 的研究方向。
![]()
文书:把“转折” 写成 “必然”
7 月的南京像个大蒸笼,我每天泡在自习室里,一边补读人类学入门书,一边整理申请材料。朗汀的老师每周都会抽三个小时和我聊文书,从“个人陈述的叙事逻辑” 到 “推荐信的侧重点”,连 “田野观察” 的表述方式都反复打磨。
老师问我为什么想申人类学,“我想从新闻转人类学,因为我对文化感兴趣”“学校排名高、课程贴合兴趣”,自认为条理清晰,却被老师打了回来:“你没说清‘为什么是从新闻到人类学’—— 是哪件事让你觉得‘新闻不够了’?港中文要的不是‘兴趣’,是‘有依据的选择’。”老师给我发了一段港中文人类学系教授的访谈视频,里面提到 “人类学要‘蹲下来’看世界,不是站在高处分析”。
9 月 29 日,“提交申请” 的瞬间,页面弹出 “申请已成功” 的提示。窗外的月光透过玻璃洒进来,Lisa老师的微信消息刚好发来:“睡个好觉,你的‘故事’,招生官们会喜欢的。”
![]()
等待:那些“定心丸” 时刻
十月的日子像被拉长的橡皮筋,期待里裹着越来越重的焦虑。刚开始,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刷邮箱,连垃圾邮件都要点开看;手机提示音一响,心脏就会猛跳一下。我加的留学群里,每天都有同学分享“收到港中文面试邀请” 的消息,可我的邮箱始终安安静静。
10 月 10 日那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港中文人类学硕士第一批 offer 已经发了,“跨专业的没收到就是默拒”,瞬间慌了神,给Lisa老师打了电话,老师回复:“别信网上的传言,港中文审核分批次,放平心态~。”
那天,文书老师还帮我模拟了可能的面试问题,比如“你怎么处理新闻思维和人类学思维的差异”,她教我:“不用回避新闻背景,就说‘新闻教会我倾听,而人类学教会我思考倾听背后的意义’,这样既坦诚又有逻辑。”
![]()
offer:桂香里的 “如愿以偿”
10 月 28 日下午,我刚在学校打印店取完材料,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看到“anthropology@cuhk.edu.hk” 的发件人时,我站在香樟树下,手指抖得连手机都快拿不住。点开邮件,“Nomination to the MA Anthropology Programme at CUHK” 的名称格外醒目,后面跟着 “Please note that this email is NOT an officialofer letter of admission.” 的字样,我盯着屏幕看了三遍,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
我立刻拨通老师的电话,刚说“Lisa老师,我拿到港中文的offer 了”,眼泪就忍不住了。电话那头,传来老师的叮嘱:“接下来要确认 offer、办签证,我把需要的材料清单发给你,还有港中文人类学系的迎新群,我帮你联系了去年的学姐,有问题随联系。”
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南传的桂香又飘了过来。我想起去年秋天,自己还在为“新闻还是人类学” 纠结;而现在,手握港中文的offer,心里满是期待。我知道,这封 offer 不仅是我努力的结果,更是朗汀老师用专业和耐心,帮我把 “迷茫的转折”,变成了 “坚定的必然”。
我目前还在等待其他的offer中,或许未来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永远记得,在 2025年的秋天,有朗汀留学的老师陪着我,把“我想试试”,变成了 “我做到了”—— 谢谢你,朗汀留学。
公众号:朗汀留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