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智能化浪潮逐渐步入成熟阶段的今天,两轮车领域的智能化进程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市面上多数所谓“智能车机”产品,往往停留在功能拼接层面,缺乏真正以技术架构为支撑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而大有时空凭借其在智能驾驶与时空信息技术领域多年的深耕,正试图以汽车级的技术标准重新定义两轮车的智能化路径,构建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科技护城河。
![]()
在刚刚落幕的南京展上,一家名为“大有时空”的由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孵化的科技企业,携T1、T2、E1、S1四款智能车机新品参展,引发热议。大有时空深耕高精度定位和智能驾驶领域,依托“北斗+AI”技术,拥有“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能力,携四轮领域智能驾驶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强势入局两轮领域,从“骑行、安全、交互”这三大核心点出发,给两轮车行业带来真正有质感的智能化变革!
![]()
![]()
![]()
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大有时空提出的“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并非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时空智能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在实际骑行中具有深远意义。
![]()
“厘米级定位”意味着车辆在任何复杂城市峡谷或多路径干扰环境下,仍能保持极高精度的位置确定。对于摩托车骑行者而言,这不仅关乎导航的准确性,更在车道级引导、弯道辅助、甚至未来与车路协同系统的交互中成为关键基础。相较于传统GPS米级甚至十米级的误差,厘米级定位让路径规划、轨迹回溯和安全预警具备了实际落地的可能性。
![]()
“毫米级感知”则依托于77GHz毫米波雷达等高精度传感器的融合,能够捕捉到后方车辆、行人或障碍物在距离与速度维度上的微小变化。这种感知能力使系统能在危险尚未进入视野时就提前预警,将安全防护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干预”。
![]()
而“纳秒级授时”作为系统同步的“心跳”,确保了定位数据、感知信息与决策指令之间的高度协同。在高速骑行场景中,即便是毫秒级的延迟也可能导致预警失效,纳秒级的时间基准为整套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提供了底层保障。
![]()
大有时空独家研发的实时天气预警功能,是其技术体系中的又一亮点。该功能能够预测前方20公里范围内的暴雨、大风、冰雪等突发恶劣天气,并实时推送至车机系统。
![]()
对于汽车用户而言,天气预警或许更多是行程规划的参考项;但对摩托车骑手来说,天气变化直接关系到骑行安全与身体体验。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影响视线,更会大幅降低路面附着力。大有时空通过高精度气象数据与时空位置的结合,让骑士能够提前调整路线或节奏,从“被动应对天气”转变为“主动规避风险”。这一功能在长途摩旅、越野探险等场景中,展现出极高的实用价值。
![]()
在硬件层面,大有时空智能车机并未停留在单一功能的叠加,而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系统化能力提升。
![]()
前后高清摄像头不仅替代了传统后视镜,还通过防抖技术与广角视野扩展了骑士的视觉边界。而77GHz毫米波雷达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系统对后方快速接近物体的识别能力,监测范围达50米,有效弥补了摄像头在夜间、雨雾等低能见度环境下的局限性。
![]()
同时,当雷达侦测到后方有车辆快速逼近,系统也会结合高精度定位数据判断当前车道与相对速度,再通过声音或屏幕提示骑士注意变道风险。这种“感知-决策-提示”的闭环,正是智能驾驶技术在两轮车场景中的精准落地。
结语
大有时空的模式,本质上是将汽车智能驾驶领域已验证的技术体系,经过场景化适配后引入两轮车领域。这种“技术复用”不仅降低了研发风险,更使其在起步阶段就具备了行业领先的硬件能力与系统架构。
![]()
更重要的是,通过“软硬一体”的集成方式,大有时空将高精度定位、气象预警、多传感器融合等能力封装为可量产的车机产品,既面向后装市场提供升级方案,也为车企提供前装系统解决方案。这种双线推进的策略,有助于其快速占领市场,并逐步构建起以时空智能为核心的两轮车技术生态。
![]()
在即将到来的两轮车智能化进程中,单一功能的产品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大有时空所代表的,是一种以系统化技术为驱动、以用户体验为落脚点的智能化路径。正如其在汽车领域所验证的那样,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理解场景需求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智能出行”的变革中持续领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