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郓城县黄泥冈镇秋收秋种工作基本收尾。与多数村庄忙着清点成果的忙碌不同,该镇孙垓村农户的脸上多了几分从容——面对今年多雨的不利天气,这个村以“晚收晚种”为核心,在“时间差”里做文章,不仅化解了气象难题,更稳稳守住了“粮袋子”。
“玉米适期晚收是农业农村部门多年推广的节本增效举措,不增成本且收益实在。”黄泥冈镇农技推广员梁志强在田间,对着围拢的村民细细讲解,“延长灌浆期可增加千粒重、减少收获损耗,还能缩短晾晒时间,一举提升产量与品质;加之今年雨水充沛、土壤墒情足,小麦晚播正当时——既缩短生长周期,又能有效规避冬季冻害和春季倒伏风险。”
技术引路,设施托底。“晚收晚种”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孙垓村主动对接当地农业合作社,将烘干站点作为保障农户“种得稳、收得好”的关键抓手。
在郓城县巧农匠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厂房内,烘干设备正全速运转,玉米颗粒在热风循环中逐渐脱水。“秋收期间我们24小时满负荷运转,日均烘干湿玉米120余吨。”合作社负责人滕仰振介绍,考虑到需求增长,新厂加急完成设备安装,如今日均处理能力已达 600多吨,不仅覆盖孙垓村,更能辐射周边村庄。
该村探索的“农技指导+设施支撑”保收模式,既立足当下化解了生产难题,更构建起秋粮“稳收稳种”的抗风险韧性。这种将科学技术与硬件保障深度融合的实践,让农户应对天气挑战时既有“办法”、又有“保障”,为同类地区筑牢粮安防线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菏泽日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周文亚 焦增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