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的阴影下,一场由美国在背后推动、荷兰政府亲自出面操盘,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的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强烈震动,同时也让半导体供应链陷入了剧烈震荡。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完整复盘这场教科书级的国际博弈,看看它是如何从酝酿到爆发,又是如何激起前所未有反击的整个过程。同时抽丝剥茧,拆解“安世之乱”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真相。
![]()
故事首先要从安世半导体说起。
这是一家拥有纯正欧洲工业血统的企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的荷兰飞利浦。但当时,它只是一家做电子管的小作坊,主业是卖灯泡,副业才是琢磨半导体技术。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60年。
在荷兰奈梅亨的飞利浦实验室里,工程师们鼓捣出全球第一颗塑料封装的三引脚晶体管——SOT23,业内俗称“小黑豆”。这颗小小的晶体管催生了后来的表面贴装生产线,也让飞利浦成为“封装标准”的制定者。
表贴工艺让电路板不用再打孔,生产效率直接翻倍,成本却降到原来的一半,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荷兰奈梅亨总部。SOT23的成功,让飞利浦第一次尝到了“标准制定者”的甜头。此后,他们又将逻辑门、二极管、小信号管,都塞进了这颗“小黑豆”里,再复制到全球的生产线,出货量很快就从千万级跃升到了百亿级。飞利浦半导体也从欧洲角落的小厂,变成了横扫全球的芯片巨头。
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飞利浦董事会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飞利浦的半导体里有一半以上是二极管、小信号晶体管、逻辑门这些“基础器件”,由于技术成熟,利润低得可怜。行业景气时一年也挣不了几亿欧元,可一旦需求下滑,库存就堆成山。2001年互联网泡沫后,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一口气就亏掉了10亿欧元,烧得肉疼。
更难受的是,车规芯片要在可靠性验证、封装散热上不断砸钱,研发费常年维持在10%以上,资本开支居高不下;而同期飞利浦的医疗影像、诊断设备毛利率却高达40%,资本市场不断施压要求“剥离非核心”业务。于是飞利浦在2006年引入私募基金,把半导体部门整体剥离,成立了恩智浦,套现约82亿欧元,完成了战略转型。
![]()
不过,被分家出来的恩智浦也看不起“基础器件”业务,于是成立了一个“标准产品部”来维持生产,而将主要资源和精力都用到了高端车载雷达和通信芯片上。到这时,那个曾经改写了飞利浦命运的“小黑豆”显然已经到了人人嫌弃,自生自灭的地步。此后几年,恩智浦“标准产品”的规模不断萎缩,市场占有率一度下滑到全球第十一位。
2016年,恩智浦收购了飞思卡尔,全球业务版图进一步扩大。为了通过反垄断审查,他们决定出售“标准产品”业务。
而这时,恰逢《中国制造2025计划》发布后不久。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十大领域被列为要到全球“抢位”的关键行业。在政策的鼓舞下,中国资本掀起了一股“扬帆出海”的浪潮。海尔、联想、万达、美的等一大批中国企业都展开了海外并购。由两家中国私募基金组成的财团,很快就以2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事业部”,并在荷兰注册成立了“安世半导体”。2018年,中资企业闻泰科技又发起了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并在2020年实现了100%控股。至此,这家源自飞利浦、成长于荷兰奈梅亨的“欧洲老厂”,成为了中国资本的囊中之物。
比较有意思的是,就在中资刚完成收购后不久,高通就报价440亿美元试图收购整个恩智浦,但最终因为没有获得中国的反垄断批文而告吹,高通还为此支付了20亿美元的分手费。
因此有人说,中资只花了大约不到30亿美元就买下了安世是捡了欧洲工业的便宜。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安世虽然继承了欧洲工业的血统,但到2016年时,他更像是一个家道中落的旧贵族,早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是没有中国资本介入,能不能撑下来都难说。换句话说,其实是中国的投资和市场把这家荷兰企业从泥潭里拉了出来。而当它重获新生的时候,西方又想起它的好,因此又想把它抢回去。
所以,一场看似双赢的商业收购,很快就变成了地缘政治的角力。而荷兰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更是将海盗的嘴脸演绎得淋漓尽致。
![]()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了一项名为“关联公司规则”的临时“最终规定”。听起来像是一份平平无奇的技术文件,但它却有一个极具杀伤力的“穿透规则”。这个规则的可怕之处在于,只要一家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那么它在全球范围内任何被控股超过50%的子公司——无论设在哪个国家、以什么名义运作——都将自动受到同样的出口管制。
而一年多前,中国的闻泰科技就已经被美国列入了实体清单,而安世半导体正是闻泰全资控股的子公司。这样一来,这家拥有纯正欧洲血统、总部位于荷兰、管理层主要都是欧洲人的半导体企业,突然就被套上了美国法律的枷锁。
然而,美国的禁令只是序幕,真正的风暴来自欧洲。
在美国规则生效的第二天,荷兰政府就发布命令,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三十多家分支机构的所有资产、知识产权和经营权。这个决定没有经过通常的行政审查程序,突然到外界来不及反应。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荷兰政府援引了一部几乎被遗忘的老法律——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这部诞生于冷战初期——且从未被使用过的法律,原本是为了在战争或国家危机时,允许政府接管关键企业,以保障战略资源供应的,却在2025年秋被突然唤醒。所有迹象都表明,这次针对“安世半导体”的行动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偷袭。
![]()
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场闹剧,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美国规则生效的第三天,安世内部突然传出消息:三名核心欧洲高管——首席财务官、首席法务官和首席运营官——联合向阿姆斯特丹法院提交了紧急申请。要求司法介入公司的治理结构。其核心诉求是要求母公司闻泰科技将对安世的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使安世能够规避美国的管制。表面上他们是为了保护公司的独立运营,但本质上,是一次针对中方控股层的“宫廷政变”。
除此之外,他们其实还是在为“政治接管”打掩护。荷兰政府的做法原本可能会被外界视为政治干预商业的行为,结果这三个人一出面,立马就变成了公司内部“有识之士”为保护公司而寻求司法介入的正义行动。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事先设计好的戏码。
结果可想而知,荷兰法院没有正式庭审,就迅速裁定: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一切董事职务,并任命了一名拥有实质决策权的“独立董事”。与此同时,闻泰科技名下的全部安世股权,被交由第三方托管。
不过,阿姆斯特丹法院公布的会议纪要却暴露了真相。早在今年6月,美国商务部就已经向荷兰政府施压,点名要求替换中国老板张学政,而交换条件是在实体清单中豁免安世半导体。这充分说明,美国的政治干预才是“安世之乱”的关键推手。
至此,一场由美国政府在背后煽动,荷兰政府亲自操盘的“政治接管”在72小时内就干净利落的完成了。一家通过合法收购、拥有安世100%股权的中国公司,被瞬间净身出户。其行动之迅速、手段之激烈,堪称史无前例。
![]()
“安世之乱”不是市场竞争,也不是法律争议,而是一场经过精心设计,打着所谓“保护公司治理”旗号的“资产抢劫”。在21世纪这个讲究法治和规则的时代,它赤裸裸地揭示出一个现实:当国家利益与资本力量合谋时,所谓“国际规则”,不过是一张废纸。
值得注意的是,发动这场行动的荷兰政府,其实只是一个即将下台的看守内阁——这也让整场行动蒙上了政治“豪赌”的色彩。要理解荷兰政府的真正动机和“安世之乱”的根源,我们还得从闻泰收购安世的“原罪”说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