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奉天殿,人声密密,朱元璋高坐,名单一条条宣下,徐达名头最醒目,封号拉得很长,“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御袍亲自解下盖在他背上,耳边那句“使朕有今日者,徐将军也”,地点写清,对话写清,时间写清,《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七就这么记着,没有刀光,也没有局气,只有礼数和认可。
![]()
北平那边他常年镇着,作派寡言,整天忙军书,空下来请儒生进帐讲说,家中规矩紧,“厨传不设音乐”,旧伤压着人,洪武十四年回南京养病,皇帝到府里看,太医院每日把药方递上来,“紫雪丹”从御药库拨出,说是清热解毒的珍药,太医刘文泰写在志里,字迹还能辨,行笔不飘,事就这么实。
洪武十七年冬天病又翻,人还在外地,太祖急诏,中使陆贤快马押送回京,沿路州县给船给软轿,照看得细,腊月廿九,工部领命去钟山阳麓动工,先把中山王墓规制立起,金帛仪仗一并赐下,礼数比着常遇春,安排在前,不是临时起意。
![]()
后事最要紧的一块石头放在这里,左都御史詹徽奉敕写的《中山王墓志》,写得明白,十八年正月丙寅,薨于京师里第,五十四岁,皇帝闻讯痛悼,停朝三日,亲制文祭,整篇一个“蒸鹅”都没有,字里也无毒字,原石七四年南京板仓出地,拓片在南京市博物馆,摊开就能核对。
街巷里的“赐鹅”哪里来,顺藤能摸到弘治年间的《见闻杂录》,把洪武二十八年赐冯胜蒸鹅的事,挪到了徐达身上,话筒传了几手,《四库全书》做条校记,馆臣在旁边写下注,说是传闻之讹,不可凭,这条批语在册,早有人提醒。
![]()
说书人爱讲“庆功楼”起火,那一回事翻书也有影子,是洪武五年上元,烧的是忠勤楼的火药库,皇帝自责,下了罪己诏,停灯三夜,原文在《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一,后头换个口儿,成了刀兵与焚杀,故事好听,史料不认。
整朝风浪里有胡惟庸,有蓝玉,牵连多人,徐达不在案中,也不越礼,规矩守得紧,太祖没有动手的由头,也没有动手的必要,平常的病逝,被讲成密谋下手,只是把**“功高震主”**这一套旧腔再翻一次,听起来熟,落到纸上空。
![]()
看史求的是准,碑与志最不带情绪,徐达墓前石兽还立着,神道碑上“大明中山王”五个大字,锋棱收放有度,像在提醒,功臣的去处,写在正史与石上,不在鹅盘与火光里。
书目就摆在边上,《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能跟,《明太祖实录》卷五七、卷七一、卷一八〇能查,墓志看詹徽原拓,三处对着读,线索合在一处,事就安安稳稳站住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