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的西南角,慕陵就那样静静地躺着,距离易县县城远远地,好像一位退隐的老人。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来慕陵的游客,总是稀稀拉拉的。有车的多乐意直接绕行到雍正泰陵吧,那是皇家的首陵,鼎盛时期开工,气势磅礴。想看新奇的,多半直奔光绪的崇陵,可到地宫里转上一圈。慕陵门票只要十块,面对着泰陵、崇陵的45块钱,倒有点自嘲,也可能在嘲笑道光皇帝的那点节省。真要说起来,如果让道光自己穿梭时空来到现在,说不定他巴巴地只会愿意参观慕陵,连一瓶矿泉水都不愿意多花钱!
![]()
没有车,从泰陵、崇陵转场到慕陵,要坐观光车,司机是本地满族人,说话利落,一笑就露出牙齿。他大方地谈起祖上干啥的,说那些守陵人的故事,说现在开车拉游客,也是祖上“靠山吃山”换了花样。清朝灭亡了,他们的身份、待遇没了,干脆和陵寝一起被搁置在时代缝隙。那一带的村庄,大多都是守陵人的后代。车窗外树木搁着冷风,陵区静极了,路两旁偶尔还有前朝石兽的残影。
别人家的陵寝,基本规矩一道道来: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每每先来圣德神功碑楼,再有石像生。独独慕陵,什么都省了。碑楼,本该用来大唱功绩,道光却在遗诏里死死交代,绝不许给他立。理由很简单——不给自己脸上贴金,别再让后人编排自己。那些刻了几千字的大碑,留给谁看?他觉得没必要。反正活着就不爱虚头巴脑,临终还挺倔强。咸丰看完父亲的遗嘱,头一句就是“曷敢有违”,就是“我哪敢犯忌你说的事儿”。但话都说满了,说功德很大,全国人都知道。他信吗?那年头清朝早已经树倒猢狲散。
![]()
说到底,不让立碑,是他心里知道自己没啥面子好歌颂。当时的朝政烂成什么样,除了本人,没人比他清楚。有人说,是因为乾隆定的祖训:凡是丢地就别想立牌坊。道光年间失了香港岛,搭上了这个资格。然而这说法哪里来的,谁能找得到明文?明明道光活着时照样不按套数来。就连把骨灰坛搁哪儿,他都要一意孤行。
刚继位那会儿,道光就把陵寝放在了心头,大兴调查,查风水看地势。乾隆那时候就说,嘉庆去西陵,道光要安东陵。可这位皇帝偏不听,非要在北京南边王佐村建。朝臣死活不同意,说得一板一眼,要遵祖宗遗训,还得讲地形风水不好,搬人迁坟还麻烦。道光一脸不高兴,最后妥协让步。这事其实挺真切,王佐为什么吸引他?因为原配孝穆皇后就静静地埋在那儿。他想省事,给皇后守着,也没想那么多别的。
![]()
本以为迁葬风平浪静,又出了岔子。东陵宝华峪地宫积水,皇后棺木泡了两尺水,情况一团糟,道光勃然大怒。你说,这点渗水,修修排水路不就完了吗?非要大动干戈,所有重臣统统问罪,再把已经修好的陵寝一砖一瓦全拆。别人家也不是没遇到这样的问题,正常处理就是。可道光就是这性格,爱推倒重来。但也对,也许他就是想找个台阶顺水推舟,舍不得自己的坚持灰飞烟灭也说不准。
龙泉峪到底哪里吸引他?诗里写着“毋谓重劳宜改卜”,意思就是别嫌我折腾,我这是顺应天命。每个字都是抬高自己,越是被批评越要坚守,“天命”成了随叫随到的挡箭牌,哪怕所有人都觉得理由站不住脚。实际上这地方和昌陵离得近,道光还是想报个孝,陪着爹妈。
![]()
地面工程拆了装、装了拆,巡视的人工、搬运材料的钱,几年折腾下来两百多万两白银打了水漂。数不清多少官吏劳累奔波,百姓没几个人受益,倒是皇帝的两处安慰,咣当一声封进石门。每次读到皇帝的“子臣依恋之忱”,那种矫揉造作,好像也能理解个七八分。祖制怎么样,唬人罢了,皇上想改就改。
细看慕陵,比泰陵简朴得多。方城、明楼、石像生一一裁撤,神道路没连到大红门,连隆恩殿都缩小成三间。地宫结构本该是九券四门,一下子减到四券二门,没有刻经文,顶部也变成了蓑衣顶,两条龙须沟疏挖得无比规整。站在外面,还真像极了节省模范。咸丰在慕陵的碑文也只好随口应景,说父皇头一条就是“俭约”。
![]()
说到底,这种“节俭”,骨子里却是彻头彻尾的面子工程。进到隆恩殿,金丝楠木满屋,天花板冒出988条龙,件件精雕细刻。建昌陵时,金丝楠木不够还拆北京城楼,这慕陵竟然能攒出一整屋。如此愚蠢的豪奢,怎么能说是节省?账面写着两百四十万两白银的开支!民间穷困,皇帝还这样花架子,谁信眼里没沙子?
有趣得很,每座皇陵门口都有门匾高楼,慕陵偏偏用石牌坊代替。明楼都没了,咸丰一看,名字总得刻个地方吧,用石牌坊凑合着。说“慕陵”这俩字,也不是拍脑袋,道光生前说的话很有点戏剧性,有一天随口感慨“永慕无穷”,后面又写了一堆“云山密迩”,还特意留给几个儿子。这“慕”字看起来顺手,也顺了皇帝遗愿。当作是一种孝顺?其实名字顺耳就好,不用细究。
![]()
道光皇帝的棺椁下葬那天,外头已经是满清末路,太平天国闹翻了天。咸丰皇帝手忙脚乱,批着报纸抄着折,没精打采,夜里喝个烂醉。三十年前,烂摊子给道光,过了三十年,连个像样的收拾都没剩给儿子。说是闭眼无憾,倒像是及时卡点,甩手不管。
有时候不太能确定,道光是省,还是舍不得表面功夫。隆恩殿里看起来粗糙简陋,抬头龙纹栩栩如生,头顶的金丝楠,贵得发指!仔细一看,所谓废除圣德神功碑楼不过是掩人耳目,节省出来的银两哪去了?都砸在里面。和普通百姓过活没一分钱关系。有人说他俭,有人说他奢,前后一驳,两头不着。
![]()
可是如此显摆的墓穴,真能挽回一点清朝的体面?每座石柱,踩下去都凉得厉害,风一吹,陵园里只剩下冷清和寂寞。满地落叶让人想起当年多少工匠、官员、百姓劳神劳命,最后成的仅仅是贴金的“穷讲究”。站在慕陵前,脑中偶尔升起荒诞念头:若道光能看到如今的冷清,会不会后悔?
慕陵外面游客稀少,旁边小村寂静无声。观光车又一趟一趟地开,司机继续讲着旧事。地宫封存着三位英年早逝的皇后,真正的风水安稳也好,不稳也罢,人已无从诉说。至于陵名、祭祀、碑文,都成了后人咀嚼不完的谈资。
![]()
事情看起来就这么简单,结果也只剩这一个。节省节俭、内外矛盾,规则和格局全被现实消解。外简内奢的慕陵,莫名变成清中叶诸多无力挣扎的一面镜子。历史说的东西,有时候根本没逻辑好坏,全凭一个执拗的念头就能推翻一切。
事情走到这一步,道光的慕陵,不大也不少,就在那里待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